在嵩山脚下的登封大地上,曹延朝师傅如同一位执着的“守艺人”,以家族传承的锻剑技艺为根,以对华夏刀剑文化的赤诚为魂,于1989年创办嵩山宝剑厂(厂址坐落于登封市少林办玄天庙村,距登封市区仅 7公里,少林寺景区也不过5公里,既扎根嵩山文化沃土,又紧邻核心文旅地标,让古法锻剑技艺与少林禅武文化自然交融),更搭建起一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嵩山宝剑展览馆。他深知古法锻剑技艺若失则难寻,因此将家族十一世的锻打心得与史料中的工艺细节相融合,让沉睡千年的青铜剑、汉铁刀、唐直刀在现代重焕锋芒。2015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成功上榜,这份认可不仅是对曹延朝师傅数十年坚守的肯定,更让这门古老技艺有了更坚实的传承根基。这座展览馆,既是他守护文化根脉的见证,更是华夏刀剑三千年发展史的“活态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每一处展陈都诉说着他让技艺“活”在当下的匠心。
方寸展馆藏千年 一馆尽览刀剑史
嵩山宝剑厂在空间布局上颇具巧思,西院被精心改造成“展示 +销售+培训 +直播带货”,展览馆便坐落于此。馆内量身定制的玻璃展柜,将不同朝代的宝剑仿品、真品、老物件与锻造工具妥善陈列,既保障展品安全,又让观众能清晰观赏到每一处细节;东院则完整保留“锻造 + 研磨 + 镶嵌 + 体验区”。不仅复原了曹延朝祖父时期的铁匠铺,重现古老锻打场景,更特别增设“研学体验区”,游客可亲自上手拉风箱、打剑坯、磨剑身,在亲手操作中触摸古法锻剑的温度。
依托这样的空间规划,嵩山宝剑展览馆虽仅有2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却如同一个浓缩的时空容器,将华夏刀剑从西周到现代的三千年变迁尽数收纳。自2019年5月1日免费对外开放以来,这里已接待过专家学者的探寻、旅游团队的驻足、中小学生研学团的求知,更有无数刀剑爱好者慕名而来 —— 得益于紧邻少林寺景区的区位优势和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许多游客在领略少林禅武文化后,都会专程前来感受“剑与武”的同源魅力,累计接待量已超万人次。2011年3月,该馆被河南省文旅厅评定为“嵩山宝剑锻造技艺省级示范性展馆”,这份认可,是对其文化价值的最佳注解。
馆内500余件展品,涵盖了刀剑锻造的原材料、形态各异的半成品、工艺精湛的成品,以及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锻造工具。85% 为高精度仿品,15% 为非文物却极具历史价值的老物件。从西周时期造型独特的青铜兽首剑的仿品,到春秋战国威震四方的越王勾践剑的复刻品;从汉代象征身份的玉具剑、櫑具剑,到唐代破甲杀敌的唐横刀;从民国见证军事历史的中正剑真品,到现代融入少林文化的少武禅剑,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一段历史的故事,串联起华夏刀剑从青铜时代到钢铁时代、从实战兵器到文化符号的完整轨迹。
展馆的展陈没有繁复的序号标注,却以“时间脉络”与“工艺逻辑”为引线,让观众自然沉浸其中。站在西周青铜兽首剑仿品前,透过玻璃展柜能清晰看到剑首兽首的纹路、剑柄弯曲的弧度,仿佛能想象三千年前工匠将兽首铸于剑首、把弯形融入剑身的巧思;驻足越王勾践剑复刻品旁,可近距离触摸剑身上复刻的八字铭文,感受战国时期铸剑工艺的巅峰水准。这里没有宏大的建筑规制,却以“小而精、全而专”的特质,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方寸之间,读懂华夏刀剑三千年的风雨与荣光。
古剑仿品见真章 复刻之中藏匠心
在嵩山宝剑厂西院展览馆的玻璃展柜中,古代刀剑仿品是绝对的“主角”,它们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曹延朝团队以史料为依据、以“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为支撑的“历史还原”。自2015年“嵩阳宝剑锻造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后,该团队更将这份责任融入复刻工作,每一件仿品的诞生,都要经历查阅文献、寻访真品、绘图制模,复刻工艺的漫长过程,只为让观众透过仿品,触摸到古代刀剑的真实模样,也让非遗技艺在复刻中得到实践与传承。
西周青铜兽首剑仿品,是展馆中年代最早的展品之一。其真品出土于三门峡,现藏于三门峡博物馆,因剑首独特的兽首造型(有人辨为牛头、有人认作羊头、亦有人称其为鹿头,最终专家定名“兽首”)、弯曲的剑柄与剑身,以及精细的镂空雕刻工艺,成为中国出土刀剑中的“异类”。为复刻这把剑,团队多次前往三门峡博物馆拍摄细节照片,记录剑首的比例、剑柄弯曲的弧度、镂空雕刻的纹路,更运用“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中的青铜铸造技法,精准控制火候、调配铜锡比例,最终以 1:1 的比例还原出这把“与众不同”的西周古剑。虽为仿品,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的灵动与创新,更厘清了“双刃为剑、单刃为刀”的基本认知 —— 即便剑身弯曲,因其双刃特质,它依旧是剑,而非刀。
越王勾践剑仿品,则是展馆中最具“明星气质”的展品。真品于湖北出土,现藏于湖北博物馆,为该馆十大镇馆之宝,当年出土时,曾有专家对其“越王勾践剑”的身份存疑,直至3位北京文物与考古专家赴湖北鉴定,结合战国时期文献中对越国古剑尺寸、材质、工艺的记载,才最终确认其身份。为复刻这把剑,曹延朝团队特邀浙江铸剑祖师欧冶子后裔铸剑大师参与,严格遵循真品的长度、宽度、厚度,选用与古代相近的青铜材质,更运用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中的锉金工艺,在剑身上复刻8个“梅花篆字”为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笔画流畅、刻工精湛,与真品几乎无二。同时,团队还在剑格处还原了原本镶嵌绿松石与玛瑙的位置(真品出土时镶嵌物已脱落,团队依据出土时的残留痕迹与文献记载复原),让仿品更贴近历史原貌。站在这把仿品前,仿佛能看到两千三百多年前,越国工匠在剑身上倾注的心血,也能读懂为何它能成为战国时期铸剑工艺的巅峰之作,更能体会“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与古代铸剑术的一脉相承。
汉代櫑具剑仿品,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真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因品相完好、工艺精湛,被专家评价为“汉代现存刀剑中的佳品”。为让这把 “流落海外” 的汉剑在故乡“重现”,曹延朝之子曹巍专程赴英国大英博物馆,拍摄真品的每一处细节 —— 硕大夸张的装具(首、镡、櫑)、传神的纹饰、完整的鞘柄与髹漆,回国后结合汉代文献中对櫑具剑的记载,运用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中的百炼花纹钢工艺,将两种不同钢材折叠锻打,形成细密的“流水花纹”,再通过手工雕刻还原装具上的纹饰,历经数月反复锻造,最终复刻出这把宝剑。仿品的装具采用黄铜材质,通过镂空、浮雕工艺还原真品的庄严气质,剑身则因百炼钢工艺而兼具韧性与硬度,让观众得以窥见汉代钢铁锻造技艺的熟练以及汉剑“平直端正、宽厚肃穆”的气质,更能理解为何汉代佩剑会成为权贵身份的象征。
老物件里藏岁月 工艺工具述传承
在嵩山宝剑展览馆的玻璃展柜中,占比15%的老物件虽非文物,却如同一个个“时光胶囊”,记录着华夏刀剑锻造技艺的传承轨迹,也承载着曹延朝家族与锻剑技艺的深厚渊源。这些老物件中,有来自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剑与刀,更有陪伴曹延朝成长的古老锻造工具,每一件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而在东院复原的祖父时期铁匠铺里,同样陈列着老风箱、老铁砧等传统工具,与西院的展品遥相呼应,让“传承”二字变得可触可感。
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刀剑,是展馆中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珍贵物件。这把刀购自宁夏甘肃的旧货市场,外观似剑,拔开后却为单刃,推测为清代西北少数民族所使用。刀身采用开槽工艺,柄部刻有独特的民族纹饰,虽无铭文,却凭借工艺风格被专家鉴定为明代器物。它被放置在展馆“多民族刀剑文化”主题展柜中,旁边配有图文说明,介绍明代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兵器文化交流,打破了人们对“明代刀剑均为中原样式”的认知,证明在一千多年前,华夏刀剑文化便已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质。观众站在展柜前,既能欣赏到少数民族兵器的独特美感,也能理解文化交融对刀剑发展的深远影响。
更令人动容的是展馆中陈列的古老锻造工具 —— 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风箱,而在东院复原的铁匠铺里,同样摆放着同款100多年的老风箱,游客甚至能亲手拉动,感受鼓风时的力度与节奏。这两件工具均为曹延朝师傅的家族传承之物。风箱用于古代锻造时“吹风增温”,是鼓风机的鼻祖,是中国木匠的一大发明,风箱也是他儿时协助家人锻剑时常用的工具,如今已几乎绝迹。风箱的木质外壳虽已斑驳,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老工艺;风箱的拉杆上还留有常年握持的痕迹,仿佛能看到少年时期的曹延朝拉动风箱、看着炉火升腾的场景。这些工具,是古法锻造技艺的 “活化石”,它们见证了 “百炼钢”“折叠锻打”“淬火” “回火”等工艺的传承,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古代工匠“一锤一火”锻剑的艰辛与执着。曹延朝师傅常说:“这些工具不能丢,它们是我们与老祖宗对话的桥梁,看到它们,就知道我们的‘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现代产品融文化 古法技艺焕新生
嵩山宝剑展览馆并非只沉浸于历史,西院的“销售区”与“培训区”中,还集中展陈了嵩山宝剑厂自主研发的现代刀剑产品;东院的“体验区”里,游客在亲手锻造时,也能接触到现代产品的半成品。这些产品以“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为根基,以现代需求为导向,将嵩山地域文化、少林禅武文化、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让古老的锻剑技艺在当下焕发新的活力,也让“刀剑”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成为贴近大众生活的文化产品。
少武禅剑,是展馆中最具嵩山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产品之一。得益于嵩山宝剑厂紧邻少林寺的区位优势,团队以少林“禅武文化”为核心研发此剑 —— 剑身上刻有少林易筋经的招式动作,一招一式清晰可见;装具采用合金压铸工艺,将“禅”“武” 二字、将少林文化的“静” 与 “动” 完美融合,它被陈列在展馆的“旅游纪念品类”展柜中,既是旅游纪念品,游客来到嵩山、少林寺后,购买一把便可以直接带走“嵩山记忆”;又是文化载体,挂在家中可作装饰,对照剑身上的招式还能演练少林功夫。曹延朝团队在研发时,特意将剑身尺寸缩小,便于携带,定价也控制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让更多人能拥有这把“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宝剑”。同时,在西院的“培训区”,还会定期开展“太极拳培训”,学员使用的便是简化版“武术演练剑”,让 “剑与武”的文化在互动中传承。
牡丹剑,则是将地域文化与传统美学相结合的代表。洛阳牡丹为中国国花,嵩山与洛阳地域相近,地方文化相通,团队便以牡丹为灵感,在剑的装具上雕刻上牡丹花,剑身刻有 “和平” 字样,寓意“吉祥、和谐”。这把剑的材质选用碳钢和锰钢,运用“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中的折叠锻造工艺,锻造出流水纹,既保留了古锻法技艺的质感,又适配现代家庭的装饰需求。它被放置在西院的 “装饰刀剑” 展柜中,不追求实战锋利度,更注重外观的美学与文化寓意,成为许多家庭装饰、馈赠亲友的首选,也让“牡丹文化”通过刀剑这一载体得以传播。
瑞兽剑,是针对传统民俗需求研发的产品。剑的装具以瑞兽(龙、麒麟等)为主题,采用黄铜鎏金工艺,显得华丽大气;剑身厚重,刻有 “辟邪” 铭文,契合大众 “镇宅辟邪” 的传统心理。团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现代家庭的居住空间,控制剑的尺寸,使其适合悬挂于客厅、书房;材质上选用优质钢材,既保证了剑身的质感,又无需频繁保养,贴合现代生活节奏。这把剑在展馆的 “镇宅装饰区” 展出,旁边配有民俗文化介绍,让观众了解 “刀剑镇宅” 的历史渊源,也让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
太极剑,是展馆中针对健身需求研发的主力产品。团队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将太极剑分为两类:不锈钢款针对初练者,材质耐锈、好打理,弹性完全符合国家锦标赛标准 —— 自然下垂弯曲不超过 30 度,施加压力可弯曲 90 度以上不变形不折断,剑柄内置铅块,配重合理,演练时手感轻盈;花纹钢款针对进级健身者,剑身采用“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中的折叠锻打工艺,形成流水纹、羽毛纹等美观纹路,虽需定期擦拭保养,却能让使用者在健身的同时,感受古法锻造技艺的魅力。这两款太极剑在展馆的“健身器材区”展出,定价均在几百元,让普通家庭都能负担起。同时,东院的“研学体验区”也会提供简化版太极剑坯,让游客在锻造体验后,在师傅的帮助下能带走自己亲手制作的简易宝剑,真正实现了“让古法刀剑走进大众生活”的目标。
锻造工艺可视化26道工序显真功
在嵩山宝剑展览馆的西院“工艺展示区”,通过图文展板、实物工具、半成品剑胚的组合,将刀剑锻造的26道核心工序完整呈现;而东院的“锻造区”与“研学体验区”中,工匠们会现场演示关键工序,游客还能在师傅指导下参与部分环节,让“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从文字变成可看、可学、可上手体验的过程。这里没有复杂的二级标题,却以 “从钢块到成品” 的逻辑,让观众清晰看到一把好剑的“诞生过程”,也读懂曹延朝团队对古法锻造工艺的坚守与传承。
选料,是铸剑的第一步。西院的 “工艺展示区” 内陈列着锰钢、碳钢、百炼花纹钢的原材料样本,旁边的文字标注着不同钢材的特性:“锰钢硬度高,适合制作菜刀、实战演练刀;碳钢柔性好,适合制作太极剑、装饰剑;花纹钢纹路美,适合制作收藏级刀剑”,同时介绍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中 “辨料” 的口诀与经验 —— 老工匠通过观察钢材的色泽、敲击时的声音,就能判断钢材的优劣。观众可以直观对比不同钢材的色泽、质感,理解 “好剑选好料” 的道理。
加热与打剑条,是赋予钢材“剑形”的关键。西院的展区内摆放着古代的冶炼残件与现代的加热设备,旁边展示着 “加热后的钢块” 与 “初步打造成型的剑胚”,钢块上还留有灼烧的痕迹,剑胚则能看到大致的剑身轮廓;而东院的 “锻造区” 里,工匠们正手持铁锤,在烧得通红的钢块上锻打,火星四溅,游客能近距离观看 “打剑条” 的全过程,甚至在 “研学体验区” 能亲手拿起小锤,在工匠指导下体验锻打。文字说明中写道:“加热需控制温度,过高易烧损钢材,过低则难以锻打。‘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中对火候的判断,全凭工匠的经验 —— 看火焰的颜色、听钢材的声响,便能把握最佳锻打时机;打剑条需凭借力度与准头,确保剑身平直、比例协调”,让观众感受到“火候”与“力度”在锻打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退火与冷锻调直,是保证剑身稳定性的重要环节。西院的展区内有“退火前后的剑胚”对比,退火后的剑胚色泽更暗,却因内部应力的消除而更具韧性,用手轻敲,声音也比未退火时更为沉稳;冷锻调直用的铁锤、砧子等工具就陈列在旁,砧子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数十年锻打留下的“勋章”。文字解释道:“退火是‘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中‘柔化钢材’的关键,需将剑胚放入陶土或草木灰中缓慢降温,若降温过快,钢材易脆裂;冷锻调直则考验工匠的‘手感’,需用小锤在淬火后剑胚弯曲处轻轻敲击,既要纠正剑型,又不能损伤剑身肌理。” 不少游客在东院的 “研学体验区” 尝试冷锻调直时,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敲击,实则需要精准控制力度,稍有不慎便会让剑胚变形或报废,也正因如此,大家更能体会到非遗技艺中“匠心”的分量。
粗磨、细磨与精细研磨,是让剑身“显锋芒”的步骤,也是“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中最能考验耐心的环节。西院的展区内,从 80 目粗砂到 5000 目细砂纸,再到万目以上的精细砂纸,按目数依次排列,旁边摆放着 “粗磨后的剑胚”“细磨后的剑条”“精细研磨后的剑身”—— 粗磨后的剑胚还能看到明显的锻打锤痕,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细磨后的剑条已褪去粗糙,露出钢材本身的色泽;精细研磨后的剑身则如镜面般光亮,能清晰映出人脸轮廓,甚至连剑身上的流水纹、羽毛纹都纤毫毕现。在东院的 “研磨区”,工匠们会现场演示精细研磨的过程:一手持剑条,一手蘸取研磨膏,顺势缓慢打磨,动作轻柔却始终保持匀速,半小时过去,剑身上的纹路才逐渐清晰。游客若参与体验,工匠会先教授 “研磨手法”,强调 “力度要匀、速度要稳”,不少人磨了十几分钟便手臂发酸,也终于明白 “千磨万磨出锋芒” 并非虚言 —— 一把收藏级宝剑的研磨,往往需要工匠们耗费几天的时间才能磨好,每一道纹路的呈现,都是时间与耐心加技术的沉淀。
剑条配置与装具制作,是为剑“添神韵”的环节,也是“嵩阳宝剑锻造技艺”中“文与武”结合的体现。西院的展区内,展示着不同材质的剑鞘 —— 木质剑鞘表面涂有天然大漆,色泽温润;还有少数高端收藏剑的剑鞘,包着鱼皮,镶嵌着宝石或牛角,尽显华贵。装具的展示则更具匠心:从黄铜胚料的锯切,到纹饰的手工雕刻,再到鎏金、锉银等工艺,每一个步骤都有实物对应。例如制作九龙剑的装具时,工匠需先在黄铜胚料上画出九龙图案,再用细锯将龙形轮廓锯出,随后用刻刀一点点雕琢龙鳞、龙须,仅雕刻一个剑首,便需耗费 3 天时间;在东院的 “装具体验区”,游客可尝试简单的修饰过程,用不同锉刀精心修饰各种图案,虽无法雕刻复杂纹饰,却也能亲身感受 “手工雕刻” 的难度,理解为何一件精美的装具,能让宝剑的文化价值大幅提升。
最后是组装,将剑条、剑鞘、剑柄、装具组合成完美的刀剑,这是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的收尾环节,也是对前期所有工序的 “最终检验”。西院的展区内,摆放着总装前后的部件与成品剑:剑条需与剑鞘严丝合缝,插入时顺畅无卡顿,拔出时则有轻微的“磁吸感”;装具需固定牢固,用手晃动时无松动声响;剑柄的缠绳需紧密均匀,既保证握持舒适,又能防滑。文字写道:“总装的关键在‘适配’,剑条的长度、宽度需与剑鞘完全匹配,装具的孔径需与剑柄直径精准对应,哪怕误差只有 0.1 毫米,也会影响宝剑的使用与美观。” 在东院的 “组装演示区”,工匠会现场组装一把太极剑:先将剑条插入剑鞘,检查适配度;再将装具依次套在剑柄剑鞘上,用铜钉固定;最后缠上防滑绳,完成总装。整个过程看似流畅,却藏着无数细节 —— 例如缠绳时,每一圈的间距需保持一致,收尾处要隐藏在剑柄内侧,确保外观整洁。游客若购买了现代产品,还能亲眼见证工匠为自己的宝剑进行组装,这份“专属感”,也让刀剑多了一份独特的意义。
结语:剑承千年志 馆载华夏魂
嵩山宝剑展览馆,这座坐落于登封市少林办玄天庙村的方寸展馆,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三千年的刀剑史,东院的铁匠铺中回荡着古法锻打的声响;它一边连着城市的烟火气,一边牵着文旅的新活力,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里,西周青铜兽首剑的灵动、越王勾践剑的精湛、汉代櫑具剑的厚重、唐代唐横刀的霸气,通过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的复刻得以重现;老风箱的岁月痕迹,在展陈中诉说着传承的故事;而少武禅剑的禅意、牡丹剑的雅致、太极剑的实用,则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曹延朝师傅以家族十一世的锻打传承为基,以数十年的坚守为笔,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写下了 “守护” 与 “创新” 的篇章。他将宝剑厂分为东西两院,西院让文化 “可见可感”,东院让技艺 “可学可体验”,既避免了非遗技艺的 “博物馆式封存”,又让大众能在亲手锻造刀剑的过程中,触摸到古法锻剑的温和魅力度。如今,每天都有游客从各地赶来 —— 有人为探寻刀剑历史,在玻璃展柜前驻足良久;有人为体验非遗技艺,在东院的铁匠铺里挥锤锻打;还有人带着对少林文化的热爱,买下一把嵩山宝剑作为纪念。这座展馆,早已不是单纯的 “展品陈列地”,而是一个让 “华夏刀剑文化” 活起来的空间,一个让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传下去的平台。
站在展馆门口,望着嵩山的轮廓与远处少林寺的飞檐,聆听着鸟鸣,仿佛能看到三千年前的工匠在炉火前铸造青铜剑的身影,也能看到当代的青少年在体验区精细研磨;能听到古代战场上刀剑的碰撞声,也能听到现代研学团里孩子们的欢笑声。剑,是华夏文明的缩影,一面刻着历史的厚重,一面映着未来的希望;而嵩山宝剑展览馆,便是连接这两面的桥梁 —— 它让我们读懂过去,也让我们期待未来。相信在 “嵩阳宝剑锻造技艺” 的保护传承下,在一代又一代 “守艺人” 的坚守中,华夏刀剑的故事,会继续在嵩山脚下流传,永不褪色;而这座小小的展馆,也会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跨越三千年的文化根脉,迎接更多热爱传统、追寻匠心的人。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阎洧涛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