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书写纸上山河与城市灵魂
——写在《风物郑州》系列报道收官之际
当最后一个版面的清样在显示屏上定格,当最后一篇报道的墨香浸润纸页,这组持续近半年的《风物郑州》系列报道,终于走到了收官时刻。
从今年4月28日开篇至今,这组由“郑之山、郑之水、郑之园、郑之地”构建而成、共77篇文章、近百个版面组成的文化图景,终于告一段落。回望这半年光景,我深知,我们完成的不仅仅是一次新闻报道的策划,更是一次对一座3600年古城灵魂的深度叩访,一次对被现代化叙事所遮蔽的地方性知识的打捞,一次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深度发掘,更是一次试图缝合历史与现实断裂带的媒体实践。
一幅多姿多彩的绚丽图景
《风物郑州》系列报道以“见山见水见城郭”为主题,以“郑之山、郑之水、郑之园、郑之地”为框架,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郑州的独特魅力。
从古老的历史遗迹到现代的城市地标,从秀美的自然风光到深厚的人文底蕴,从传统的民俗风情到创新的产业发展,报道内容涵盖了郑州的方方面面。
写“郑之山”,笔墨必然泼向嵩山。
但她写的不仅是石头与海拔,更是一种“天地之中”的宇宙观。报道深处,太室少室之间回荡的,是华夏文明最初的脚步声——黄帝在此问道,大禹在此劈山,周公在此测影,定下“天地之中”的圭臬。于是,嵩山不再是地理概念,她成了一座精神的坐标。少林寺的晨钟暮鼓,敲响的是禅宗智慧;嵩阳书院的苍柏古碑,镌刻的是理学薪火。这山,是郑州的脊梁,是沉默的史官,以亿万年不变的姿态,镇守着东方文明的气象与格局。读罢方知,我们仰望山峦,实则是在仰望时间与信仰的刻度。
嵩山天下奥 郑州日报记者 李焱 摄
邙山,作为秦岭的尾翼,雄峙于黄河南岸,不仅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护卫着郑州,沿线更是遗址遗存众多,闪耀着文明演进的光芒。箕山,如屏而立,这里曾是许由掬水洗耳之地,他抛下尧帝的江山,转身走入山间,用一瓢清泉,浇熄了华夏文明对权力的第一声喧哗。还有那梅山,一峰收嵩岳,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写“郑之水”,黄河是永远的主角。
但报道并未止于她的浩荡,而是俯身倾听她乳汁流淌的声音。她讲述一条河如何孕育出“河洛古国”的星辰,如何冲刷出“商城遗址”的厚重基业。贾鲁河、索须河,这些黄河的支脉,曾是漕运通达的血脉,也是《诗经》“郑风”里流淌的缱绻情思。水边发生过楚汉争霸的金戈铁马,也飘荡过杜甫“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的深沉喟叹。
马健 图
而今,报道又让我们看到,浊浪变清波,河滩化绿廊,一条生态之河、幸福之河正将古老的史诗续写。这水,是郑州的血脉,是一部流动的、温热的、从未断流的历史。
“郑之园”一章,写得最为精巧。
她探访的是这座北方城市骨子里的江南情结。有自然园林的风光旖旎:人民公园里悠扬的胡琴声,西流湖畔漫步的俪影,街角“拆墙透绿”后不经意邂逅的一抹芳菲;有历史园林的时光流转:李商隐公园里的笔墨震撼、刘禹锡公园里的诗碑镌刻、潘安园里风流依旧、康百万庄园里依然诉说着明清商贾的辉煌和沉浮……
园林超越了建筑本身,她成为一种生活的美学、一种心灵的栖居。她告诉我们,郑州人不仅有着大山大河的豪迈,也有着于方寸之间经营诗意、安顿日常的智慧与情趣。这园,是郑州的呼吸,是钢铁森林里温柔吐纳的绿肺,也是庸常生活里的精神享受。
最终,一切落笔于“郑之地”。
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密码。报道解读着郑州之为“郑”的历史故事,“管城”里深藏的西周烽烟,“荥阳”二字背后“车辚辚,马萧萧”的军事重镇往昔。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空的门。这地,是郑州的记忆,是她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上面写满了辉煌的过往与绵长的文脉。
徐宗福 图
这组由50多名记者历时半年写就的77篇系列报道,是新闻人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完成的一次宏大叙事。它让我们重新发现了“郑州”这座城市,不仅有速度与广度,更有温度与深度。它让我们坚信:郑州的魂魄,就在嵩山的石壁上,在黄河的浪花里,在园林的漏窗前,在每一个古老地名的乡音之中。
此系列,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寻根”,它找到的,是一座城市自信昂扬、走向未来的最深沉、最根本的力量。
一次深度探寻的文化之旅
回望这组报道,最令人欣慰的,并不仅仅是那些轰动一时的单篇作品,更是整个系列所呈现的系统性文化思考。我们刻意避免了“景点导览式”的浅表介绍,拒绝文化表面的浮光掠影。相反,我们试图构建一座“纸上博物馆”,每一篇报道都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陈单元,这些报道不是零散的文化碎片,而是彼此勾连的意义之网,共同编织出一幅立体而深度的郑州文化图谱。
在缺乏深度阅读的当下,我们感动于,《风物郑州》系列报道所收到的关注和认可——
众多市民纷纷表示,通过这组报道,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热爱。一位老郑州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郑州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从未如此系统地了解过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组报道让我重新发现了郑州的美,每一篇都看得津津有味,仿佛跟着记者穿越了时空。”
许多年轻人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称这组报道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大门,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
更有文化学者对《风物郑州》的高度评价。
有学者表示,《郑州日报》精心打造的 《风物郑州》 系列报道,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守护城市文化根脉、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鲜活实践。在系列报道中,无论是聚焦嵩山的苍翠叠嶂、黄河湿地的候鸟翩跹,还是挖掘商城遗址的千年文脉、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都始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图景,以深度的叙事串联起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每一篇报道都如同打开郑州的一扇窗,让读者在领略城市自然之美、人文之韵的同时,深刻感受郑州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让“两山”理论的生态之光、城市文化的传承之力、中央精神的实践之效,在字里行间得到充分彰显。
有学者认为,这组报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梳理了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将那些深藏在岁月长河中的文化瑰宝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且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让古老的文化变得鲜活起来,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还有学者指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风物郑州》系列报道深入挖掘这些资源,以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方式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郑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一次有力贡献。
这些反馈印证了社会对深层次文化内容的渴求,也证明了媒体在塑造地方认同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回顾整个报道过程,我们心怀感恩。感谢每一位为报道提供帮助的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市民读者与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等相关工作部门,是你们的支持与配合,让我们的报道更加丰富、更加真实。感谢读者的一路陪伴与关注,你们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条留言,都给予了我们前行的动力。
一场永不停歇的双向奔赴
《风物郑州》的实践,也是对媒体角色的一次重新定义。在信息过载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容易被流量逻辑绑架,追逐热点而忽视深度,热衷转译而放弃原创。而这组报道证明,地方媒体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恰恰在于对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系统建构。我们不仅是新闻的报道者,更应该是地方文化的阐释者、集体记忆的守护者、地域认同的塑造者。通过持续数月的深耕,我们呈现出一系列可感可及的深度报道,我们展示了媒体人的专业和严谨,这种“在地性深度”或许正是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护城河。
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记录时代、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风物郑州》通过深入挖掘郑州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民生百态,为城市留下了一份翔实而生动的记录。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在精神层面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滋养和价值引领。
在报道过程中,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脚步丈量郑州的每一寸土地,用镜头和文字捕捉郑州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郑州的真实面貌和发展成就,为城市的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创新探索的角度来看,《风物郑州》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报道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报道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和图片新闻外,还充分运用了视频、H5等新媒体手段,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在传播渠道上,《风物郑州》系列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将报道内容广泛传播,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扩散和裂变式传播。这种跨平台、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有效提升了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然,任何文化叙事都难免存在盲点和遗漏。《风物郑州》尽管力求全面,但仍受限于史料、视角和采编能力。我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多于非物质文化,对历史宏大叙事的偏好甚于日常微观历史,对中心城区的聚焦超过边缘地带。这些遗憾,也为未来的文化报道留下了可拓展的空间。
告别这个栏目,并非结束对郑州的文化探寻,恰恰是更深入探索的开始。
我们深信,媒体的文化使命不应止于一次报道策划,而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实践。报纸的版面有限,但文化的探寻无限;油墨会褪色,但激活的文化意识将在城市精神中持续生长。
《风物郑州》留下的不仅是一沓厚重的新闻纸,更是一份可供不断阐释的文化底稿,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意识桥梁。
此刻,站在系列报道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告别是为了更深入的抵达,结束是为了更崭新的开始。但愿《风物郑州》所点燃的文化意识,能如星火般在这座城市持续蔓延,照见更多被遗忘的角落,唤醒更多沉睡的记忆,连接更多断裂的叙事——因为真正伟大的城市,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曲线和高耸入云的天际线,更是由无数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构成的生命共同体。而这生命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书写,尤其是我们这些记录时代、守护记忆的新闻人。
郑州日报记者 孙新峰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