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精心排列的邮票,在8框64片的展板上连缀成一段段烽火岁月。75岁的杨昆伦先生用这样的方式,让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5年8月,登封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完整的《河南(豫西)抗战丰碑》主题邮集。这部历时一年多打磨、历经数十次修改的邮集,以8框64片的规模,系统呈现了河南(豫西)抗战的重要历史节点和人物事迹。

它的创作者杨昆伦,河南省集邮协会集邮签名封片研究会主任,是一位有着40余年集邮生涯的老收藏家。

40年积累,从个人爱好到系统收藏

1951年出生于河南登封的杨昆伦,与邮票的缘分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郑州邮电局办理业务时,不同图案的邮票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到了80年代初,他的个人收藏已颇具规模,单枚邮票达上百枚。在友人建议下,他开始转向系统性收藏,依据国家邮票发行目录整理成套邮品,并通过出差机会在全国各地集邮市场查漏补缺。

1984年成为他集邮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登封县邮电局首届集邮展览中,他的作品荣获一等奖,并当选为县集邮协会第一届副会长,从此从个人收藏转向公共推广。

全国展览,从奖项到奖项的不断突破

杨昆伦的集邮之路伴随着不断的自我突破。2005年至2011年间,他的作品先后在郑州多所大学、银行系统、小学及洛阳、济源、安阳等地的集邮展览中展出,屡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参展奖等荣誉。

2017年,他在全国集邮签名封片展览(无锡)中以“新中国邮票设计家”主题手绘封作品获镀金奖,首次在全国性展览中取得突破。

2020年,作品《攻坚脱贫在路上》亮相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首届农民集邮展(浙江善琏),获铜奖,展现了集邮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能力。

2021年,他的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参加上海全国专题邮展,以邮品讲述红色历史,获得银奖。

央视亮相,让登封“天地之中走向世界

2023年,在湖北孝感应城全国农民集邮展中,杨昆伦的作品《中国二十四节气》通过邮票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2024年1月29日至30日,中央电视台四套亚洲版播出了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播工程节目《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天地之中》。节目中,杨昆伦别出心裁地用中国邮票编排展现出中国二十四节气发源地——登封“天地之中”。

这些邮票串联起历史脉络,成为向世界展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的独特窗口,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传向四方。

抗战邮集,用方寸邮票铭记河南(豫西)烽火

2024年8月,得知登封市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后,杨昆伦主动联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提出以邮集形式呈现豫西抗战历史。

邮集创作历经三次重大调整:初版以中共党史为主线,因内容泛泛而放弃;二版聚焦全国抗战背景,但缺乏豫西特色;终版确立“背景—核心—收尾”结构,突出开辟豫西根据地的关键史实。

为保障内容权威性,杨昆伦开展了多维度调研:查阅抗战书籍、老报纸及政府网站公开资料;实地考察河南省博物院、徐庄镇孙桥村旧址、大冶镇曹村等地,记录口述历史;还特邀摄影师拍摄红石头沟村司令部旧址等历史场景。

专业支持,让历史在方寸间精准呈现

这部专题邮集的诞生离不开专业支持。登封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照片与文献,市委党史部门补充了官方档案,确保邮集兼具学术性与纪念价值。

2025年8月21日,媒体在“黄河魂·和平光”抗战胜利80周年收藏展览在黄河博物馆开幕一文中报道了这次展览。现场,杨昆伦以“豫西抗战丰碑”为主题,借助国家发行的邮票等藏品,生动展现出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025年9月1日,参加登封市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座谈会的与会代表,齐聚中禾商务广场B座大厅。观众透过这些邮品,重温了那段军民携手抗敌的峥嵘岁月,感受到了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

如今,75岁的杨昆伦仍活跃在集邮一线,他的邮集不仅是个人成就的缩影,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人与国家的重要文化纽带。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一枚枚邮票在杨昆伦的手中变成了传承红色记忆、传播中华文化的独特载体,让历史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杨战伟 文/图


统筹:张改华
编辑:李佳露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