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2025河南郑州—深圳产业合作交流对接会”在深圳成功举办。会议聚焦新型材料、珠宝钻石、平台经济、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机器人、康养等重点领域,推动两地产业深度合作。

会后,正观新闻记者对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礼军、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进行了专访,深入解读两地合作的背景、基础与未来路径。

高新区使命:主动南下,谋求产业升级新动能

对于此次郑州高新区主动赴深举办对接会,管委会副主任朱礼军指出,其核心目的是深入贯彻郑州市委“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落实“先进制造强市”“科创强市”部署。

“我们希望借助深圳的产业、技术、资本优势,推动高新区‘2+4+3’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加速融入郑州市‘4+N’未来产业格局。”朱礼军说。

他期待达成三方面具体成果:通过精准对接推动一批高质量合作项目落地;推动与深圳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环节的深度合作;促成深圳各类平台与高新区“环大学科创圈”合作,实现人才、技术、资本资源的双向流动。

产业基础与优势:集群协同、成本与政策支撑

谈及高新区在会议重点领域的产业基础,朱礼军介绍,新型材料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是“2+4+3”体系的核心板块,正布局算力平台;机器人产业则通过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推动与本地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发展。

相较于深圳,朱礼军认为高新区的独特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产业集群协同性强,上下游企业互补明显;要素成本与空间优势突出,土地资源充足,人力成本更低;政策与平台支撑有力,拥有科技金融广场、“环大学科创圈”等载体,“在产学研融合落地效率上更具针对性”。

超硬材料产业:河南基础雄厚,培育钻石呈现“微笑曲线”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概括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产业链完整,自主配套基本可控”。

他介绍,河南拥有从高端装备、单晶、微粉到磨具、刀具的完整链条,相关企业超过500家,年体量超过400亿,培育钻石产能主要集中在河南。

关于培育钻石产业,孙兆达指出,我国已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并呈现典型的“微笑曲线”。上游毛坯生产集中度高,中国是全球最大生产国;中游切割打磨印度占全球90%份额;下游零售市场渗透率和消费潜力巨大。

“当前中国培育钻石品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行业整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各大品牌之间未能形成联动效应。”但他同时预测,随着品牌及从业人员不断加入,中国培育钻石零售市场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深郑合作:基础与创新的完美互补

谈到深圳与郑州在超硬材料领域的合作,孙兆达认为这是“基础”与“创新”的完美互补。

“郑州拥有我国完整的超硬材料产业基础和原材料优势,而深圳则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端应用市场和国际化金融环境。”

他建议两地共同打造“郑州核心材料、深圳高端应用”的协同模式,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精准对接产业链供需,合力突破技术瓶颈,共同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融合应用:超硬材料赋能高端制造,协会多措推动跨产业融合

在超硬材料与深圳智能传感器、机器人等产业的融合应用上,孙兆达认为核心在于发挥超硬材料卓越的物理特性,以满足高端装备对关键部件的极致要求。

他具体指出,在智能传感器领域,金刚石等超硬材料可做传感器耐磨保护层、高精度探测探针及散热部件;在机器人领域,可应用于关节轴承、导轨的超硬耐磨涂层和精密加工配套的超硬刀具。

协会将通过搭建对接平台、制定技术标准、促进协同研发、推广案例落地等措施推动这种跨产业融合。

产业大会与展览:合作纽带,推动从意向到实效

针对2025金刚石产业大会和郑州三磨展,孙兆达认为这两大活动是豫深产业合作的关键纽带,既能集中展示河南的技术、产能及政策优势,又能帮助深圳企业精准找到解决方案。

“协会后续将提前梳理深圳企业需求,对接河南企业形成供需清单,活动现场设‘豫深合作服务台’协助洽谈,会后建立合作台账跟踪项目落地、组织深圳企业赴河南考察产业园,全程助力双方合作从意向转化为实效。”孙兆达说。

通过本次对接会与专访,两地合作的轮廓愈发清晰:郑州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充足的要素资源和政策支持,成为深圳科技创新与资本力量的最佳落地场。而深圳则以其前沿的技术应用、活跃的市场环境和国际化的视野,为郑州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