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航旅纵横平台推出的一款9.9元“惊喜数字”延误险引发热议。据《华夏时报》等媒体报道,该保险产品每天随机设定一个数字,在值机页面以醒目的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比如,只需9.9元,若航班延误达“17分钟”,即可获赔300元。而当消费者想要获取理赔时才发现,该延误险必须是延误17分钟整才能赔付,延误多一分钟(18分钟)或者少一分钟(16分钟)都不行。这一设计引发消费者纷纷吐槽,“延误险也能“开盲盒?”“仿佛不是买保险,而是参与一场荒诞的数字博彩。”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共担、损失补偿,理赔触发条件应与风险概率相匹配。在一般人认知里,飞机延误险只要达到最低时长就能理赔,诸如“延误超过2小时赔120元”“延误超过4小时赔300元”等。然而,这款名为“惊喜数字”的精准延误险,则剑走偏锋,将保险异化为一场概率极低的数字竞猜。其本质不是分散风险,而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收割消费者的侥幸心理。这不是创新,是披着科技外衣的金融戏耍。如此精准延误险,堪称“精准收割”,把消费者当成了“韭菜”。
如此“精准设计”,还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比如购买页面上,“300元”用鲜红大字加粗呈现,“17分钟”“9.9元立即参与”也被刻意放大,极具视觉冲击;而决定能否赔付的关键字“整”,则使用了相对较小的字体。这种精心设计的视觉误导,利用了用户的惯性思维,诱导其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购买。法律专家指出,此举涉嫌违反广告法中“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的规定,是一种误导性商业宣传。
诚信,是保险行业赖以生存的根基。无论是传统投保还是互联网投保,透明、公平、可预期,是维系行业公信力的生命线。然而,个别企业却苦心经营钻空子,把消费者对技术的信任,当作牟取短期暴利的工具。9.9元虽小,但每一次“逗你玩”式的赔付拒绝,都会在消费者心中刻下“保险=套路”的烙印,伤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会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
目前该保险产品已经下架,但背后所暴露出的监管滞后与缺位,仍值得反思。当前,新型保险产品层出不穷,但合规审查机制未能同步跟进,导致一些打擦边球、玩文字游戏的产品得以上线。监管部门必须及时亮剑,加强对相关产品的全链条监管,规范经营者相关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企业也要明白,保险的尊严,不在精巧的算法中,而在诚实的契约里。为了短期收益给消费者下套,最终套住的是自己。真正的创新,应是更精准的风险评估、更便捷的服务体验、更人性化的理赔机制。站在消费者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市场尊重,让企业走得更远。
(原题为《买个延误险,怎么就成了“开盲盒”?》 作者 朱浙萍 来源 潮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