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二楼报告厅联合举办“大唐·青花瓷”系列活动之《唐青花的发现与研究》专题讲座,特邀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唐青花瓷最早发现者之一的顾风担任主讲,系统梳理唐代青花瓷的发现历程、学术意义及研究进展。

横空出世唐青花颠覆传统认知

1975年夏天,扬州师范学院基建工地考古工作在唐代地层发现了一枚青花瓷片,发现人之一正是顾风的父亲顾敦信。由于这片瓷片纹样较为抽象、仅凭一件残片无法辨认器型,是考古发现中的孤例,大家尚无法判断它的真实“身份”。“我还记得父亲当年向我讲述那片青花瓷片时的兴奋与激动。虽然不能明确判断是唐代青花瓷,但也没有简单地加以否定。”顾风回忆,1983年他已就职于唐城文物保管所,又意外在建设工地采集到一大块青花碗片,其器型和纹样都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唐青花”与父子二人的奇妙缘分悄然写就。

过去传统认知里,中国的青花瓷是元代出现的,为何唐代地层会有青花瓷?而伴随着扬州先后出土的一批唐青花标本,“青花始于元代”的传统理念彻底被打破,中国青花瓷的历史被往前推了数百年;“黑石号”沉船中发现三件完整的唐代青花瓷盘,有力地证实了我国的青花瓷器早在唐代就已远销海外。“这些发现彻底颠覆了学界对青花瓷起源的传统认识,将青花瓷的历史从元代推前至唐代,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讲座中,顾风详细介绍了唐青花如何逐步成为学术界热点:1984年四川邛崃古陶瓷研究年会、1985年北京国际陶瓷研讨会,到1990年江西高安“全国青花瓷研讨会”,唐青花屡获关注,被《文史知识》等权威刊物专文推介,更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事业的十项重大成就之一”;多篇重要论文将其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奠定了唐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的显著位置。

巩县窑为唐青花产地获共识

通过对扬州出土大量白瓷及青花标本的系统分析,顾风认为郑州巩县窑应为唐青花的主要产地。这一判断基于类型学、胎釉成分及烧造工艺的比对,具有较高学术共识。

“唐青花的产地在巩义,是巩县窑的产品,这是必然的。”顾风认为,巩义窑具备烧制青花瓷的基本条件,比如成熟的白瓷、高质量的白瓷生产能力,还有生产唐三彩的良好机制,只有把这些条件结合起来,有原料、有技术,才能生产出唐青花。

而扬州作为唐代最重要的外贸港口之一,是外销陶瓷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堪称各窑口产品的“销售中心”。顾风介绍,考古发现中甚至可见长沙窑等窑口在扬州设立的专卖店遗迹,反映出唐代陶瓷市场的成熟与国际化,其中唐青花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2003年,扬州一考古工地出土了一件较为完整的唐青花盘,进一步证实了唐青花不仅存在,还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艺术高度。

对“郑州是唐青花的故乡”这一城市IP,顾风也表示出了高度的认可:“产品是从这里出来的,郑州当然是青花瓷的故乡。一千多年前,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唐青花,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无论是纪念活动还是宣传活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青花使者引来青花粉丝

“为什么宋代没有青花瓷?”“唐代青花瓷和唐三彩有什么关系?”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顾风一一解答现场观众的踊跃提问,并围绕听众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唐青花的发展来源、界定标准、原料区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被广大文博爱好者“吸收”入心。

讲座不仅涵盖丰富的实物资料与考古背景,更融入了多年来的学术思辨与理论反思,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唐青花发现与研究的深度梳理,引起了大家的深度共鸣。“听了顾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青花瓷出现的重要意义,还知道了咱们郑州就是青花瓷的故乡!”“听了讲座受益匪浅,我想和顾老师合影,求签名”……讲座结束后,观众纷纷围拢上来,成为唐青花的“粉丝”,求签名、合影,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郑州作为唐青花的故乡,肩负着推动唐代陶瓷研究与文化遗产传播的使命。”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讲座是“大唐·青花瓷”系列学术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后续还将推出相关展览等活动。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