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高四着力” 奋力当标杆做示范】
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创新转化——走进城市智库 系列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023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在郑州签约揭牌。从东方巨港到中原腹地,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上海智脑”赋能河南产业,为中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由河南省政府、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市政府共建,是上海交通大学在河南省唯一的教育、科研、产学研合作总体管理单位。两年来,研究院由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创新“星系”渐渐形成,成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及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分子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制反应试剂
搭建高能平台 汇聚创新资源
何以选择郑州?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剑说,上海交通大学与河南的合作由来已久,多年来,校地合作开展了众多科技项目,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河南转化落地。2020年11月,沪豫合作交流会在上海举行,河南省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此框架下,成立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成为落实合作协议、深化沪豫合作、将交大科创资源引入中原大地的关键举措,研究院的成立也让双方科研合作进入新篇章。”
李剑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科研、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结合河南省、郑州市产业基础及发展方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化学合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河南省、郑州市布局建设高能研发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育及产业孵化等工作。
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在7个产业发展方向布局了合成与催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低空智能、双碳科技等7个创新中心,并设立新乡基地(生物医药)和洛阳基地(特种材料)。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启动建设合成与催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四大创新中心,新材料等创新中心正在筹建中。
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也促进创新资源汇聚郑州。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不仅将一流技术资源和先进科技成果带入郑州,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海南国际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等科创资源的共建共享。
此外,研究院实施精准引才策略,组建优秀科研团队,让众多科研人才汇集郑州。2025年上半年,研究院全职引入高水平人才6名。同时,研究院采用柔性引进等方式,成功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专家学者37人,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聚焦产业发展 推动成果转化
贝达喹啉是一种新型抗结核药物,长期以来,贝达喹啉不对称合成是一个难题。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院长张万斌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关键催化剂,实现了这一药物的高效合成。目前,贝达喹啉结核病化学药品正在河南推动产业化落地,未来项目一期产线一旦投产,每年将有2亿元到3亿元的销售收入。
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落户郑州后,立足中原资源禀赋,紧密结合河南省、郑州市的产业发展需求,共同解决本地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为推动具有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基础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也加强了与河南重点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在化学合成领域,研究院合成与催化中心同平煤神马集团、心连心集团等河南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关键分子合成等问题;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团队积极谋划与郑煤机开展巷道机器人项目,与正星科技开展的加油机器人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合作探讨,与新乡通达合作开展的铺路机器人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同时,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还与河南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打造“研用一体”平台。其中,研究院与慧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建电气自动化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与洛阳正骨医院合作共建骨科医学研究中心等,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推进科技孵化与企业培育,将上海交通大学进入小试阶段的先进科研成果在郑州完成中试且达到产业化基本条件,并最终实现产业化。”李剑说。
培育科技人才 构建创新生态
郭云飞是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博士后,目前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标志物早期诊断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她是从河南走出的上海交大优秀学子,最终又跟随上海交大回到河南,为河南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不仅将优秀科技人才带到河南,还十分注重培育当地人才。研究院正在探索打造“多元化师资+定制化课程+模块化场景”式的本土化人才联培模式,同时与河南本地高校合作开发联培课程,积极培养“AI+”及智能制造领域人才。
“围绕人才引育,下一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将聚焦合成与催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双碳’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计划靶向引进多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全力推动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李剑说,研究院还将加强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河南高校的战略合作,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落地,探索“研究院+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为河南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科教一体,产学融合,研用协同,良好的创新生态助推科创的种子在中原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未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将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化一起抓,既多育人才、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本报记者 李宇航 文 徐宗福 图
编辑:宋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