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郑州大剧院内妙音绕梁,2025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之“唱响黄河”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届全国声乐展演在这里精彩继续。经过12日的首轮展演,20位声乐精英从6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用天籁之音为黄河文化续写华彩新篇,他们用饱含深情的演唱诠释黄河儿女的家国情怀,以艺术之声传承黄河文化的时代新韵。

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在展演中绽放

在郑州大剧院音乐厅民族组展演舞台上,地域风情与黄河气韵交织成动人乐章。陕西选手岳益飞以一曲《满天星星一颗明》揭开序幕,粗犷豪放的西北腔调仿佛裹挟着黄土高原的风沙气息扑面而来。安徽姑娘罗静演绎的《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以极强的穿透力与爆发力唱出革命豪情。河南本土选手司岩带来的《幽兰操》与《贵妃醉酒》,以宋词为骨、豫剧为魂,尽展中原文化的典雅厚重……

作为本届活动声乐(民族)推选专家组召集人,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宗庸卓玛认为此次活动为各省市民族声乐人才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平台。“展演不同于金钟奖这类比赛,更侧重于展示与学习,全国各地的选手通过地域特色的演绎,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

宗庸卓玛表示,在推选工作中,专家组遵循艺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音准、音色、技巧、舞台表现力等作为共性标准,是评价选手专业素养的基础;同时尊重艺术个性,允许专家根据自身对音色、韵味的理解进行判断。

宗庸卓玛强调,“唱响黄河”主题更多的是强调精神链接,中华民族声乐本就是多样化的,“选手可自主选择各地区民族歌曲。推选时首要关注的是声乐表现本身,‘唱得好’是核心标准——这种以艺术实力为导向的推选理念,既尊重了作品多样性,又坚守了声乐艺术的本质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选手推选过程中注重培养年轻人才,希望通过国家级平台加速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只要能站上这个舞台的选手都很优秀。他们虽有对成绩的期待,但更珍惜难得的交流机会,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艺术追求,正是推动民族声乐事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她感慨地说,年轻选手在展演中展现出的谦逊态度和学习热情,更让她看到民族声乐传承的光明前景。

深情演绎对祖国的赤子情怀

郑州大剧院歌舞剧场内,美声组展演现场同样高潮迭起。湖北选手董研峰的《太阳的儿子》炽热的情感‌如岩浆奔涌,展现了奋斗者的精神风貌;广东选手孙菲的《月光恋》声音纯净似涓涓细流,细腻声线勾勒出月夜意境和深切思念。上海选手张曦演绎的《忆秦娥·恒山月》,以现代作曲技法重构古典意境,钢琴伴奏与美声唱腔的交融,让“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阔图景在耳畔徐徐展开。河南选手聂文超一曲《说给大海》延续首轮《思恋黄河》的深情,胸腔共鸣中抒发对祖国的赤子情怀。

作为本届活动声乐(美声)推选专家组召集人,山东省音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王歌群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音协组织的声乐展演已成为行业标杆,选手们在这个艺术梦想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了艺术才华与激情,用音乐诠释各自的艺术道路。

“在推选过程中,专家组注重平衡声乐技巧与歌曲主题诠释深度。本次展演作为‘唱响黄河’主题性活动,要求选手演唱中国歌曲。这对习惯演绎西方作品的美声组选手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因为艺术终归要服务于人民,中国歌曲更易引发共鸣。”王歌群提到,选手对曲目选择都经过精心思考,作为各省市推选的精英,他们如同“省队运动员参加国赛”般认真对待,用美声唱法的技巧包裹着中华文化的内核。

近年来声乐领域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审美与时俱进推动创作和展演创新,新作品不断涌现,传统曲目也通过新的演绎带来音乐思索。本次美声组选手既有国内音乐院校毕业生,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学院派”功底扎实,展现出高水平专业素养。

王歌群认为,美声唱法虽曾被视为“象牙之塔”,但通过本次曲目要求,选手们成功将美声技巧与黄河文化主题结合,用音乐诠释“心中的根与魂”,实现了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

谈及对郑州的印象,王歌群表示这是第二次来郑州参加中国音协活动,每次都感到如沐春风。郑州市及河南省文联、音协的组织工作令人敬佩,山东音协将积极向同行学习。“很欣喜地看到,郑州正逐步成为‘中国的音乐之都’,这种文化建设成就值得祝贺与赞赏。”

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文 马健 徐宗福 图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