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红不仅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专业技艺,更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无数姐妹重拾自信,走出家门,不仅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本领,还迎来了命运的华丽转身。”在河南省登封市,提起为群家政公司董事长张月红,许多曾经迷茫的家庭妇女眼中满是感激与钦佩。

张月红出生于登封市大冶镇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主要靠在生产队挣工分维持生活。在兄弟姐妹六人中,张月红排行最小。由于缺乏壮劳动力,兄弟姊妹多,且都年龄尚小,家庭生活异常拮据。

金榜题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1993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张月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内一所知名的医学院校,但是面对每年2500元的学费,她彷徨了,愣神了。她知道,仅靠家里的几亩薄地,即使一家人不吃不喝,也难以凑够每年2500元的学费。何况,哥哥姐姐们早就分家单过了,谁家不是拖着几个孩子,地里的活儿忙得脚不沾地。

想着想着,张月红禁不住抱枕痛哭起来。

一夜未眠。第二天,张月红把通知书悄悄扔进了柴火堆,对父母说高考没有考好,回家来帮助父母干活。

后来,张月红成了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她和父母一起种麦子、割玉米,手掌磨出的茧子比课本还厚。

1996年5月,嵩岳大地的风里裹着新麦的清香,张月红与同乡的王向人结婚了。

婚后不久,细心的张月红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忙着往镇上、城里跑,赶大会、摆地摊、做小买卖,脚步匆匆得像被风追着。可孩子们就成了难题 —— 有的被锁在家里,趴在门槛上眼巴巴望着村口;有的跟着老人在田埂上跑,满身脏兮兮的样子。

张月红心里忽然一动:咱家有吃不完的粮食,公公婆婆是懂教育的老教师,弟兄四个合住的大院子宽敞得很,何不腾出来办个幼儿园?既能让娃们有个去处,也能帮衬乡邻。

这话一出口,全家都举双手赞成。于是,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王家庄幼儿园就此诞生。

由于是象征性的收费,又管吃住,很快就传开了。不光本村的孩子来,连周边村子的家长都推着自行车送娃来,大冶镇北部区域几个村的娃娃,几乎都成了这里的学生。最多的时候,院子里挤了200多个孩子,按年龄分成大中小三个班,下课铃一响,院子里上就像撒了把豆子,到处是蹦蹦跳跳的身影和清脆的笑声。

幼儿园基本上是半慈善性质,一些交不起学费的家庭就不收费,而且也不收生活费,等于免费供给学生吃住学习。谁家男人在外打工没寄钱回来,谁家刚盖了房欠着债,张月红总是摆摆手:“先把娃留下,钱的事不急。”

在村民的印象中,先后有300多人受到张月红家幼儿园的资助。

无论是行业趋势的转向,还是社会需求的升级,张月红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看清发展的主线;每一次关键的发展契机,都被她精准抓住,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2017年,随着三个孩子逐渐长大,家里的琐事逐渐减少,闲不住的张月红总觉得生活里还缺点什么。一次,在和他人的偶然聊天中,张月红凭感觉判断,家政服务这个行业藏着她和更多人的机会,发展潜力巨大。

善于观察的张月红发现,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少家庭对老人照料、母婴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身边不少姐妹困于家庭,空有一身力气却没挣钱的门路。“既能帮人,又能成事”,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住了。

说干就干,是张月红刻在骨子里的韧劲。她揣着学习技能、服务大众的梦想,去郑州、赴新乡、上北京,学习母婴护理、养老照料、月嫂、保洁等方面最新的家政技能。

张月红像块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母婴护理的每个细节、养老照料的沟通技巧、保洁服务的标准化流程,甚至连产后抑郁的心理疏导都一一记下。别人练一遍手法,她就对着模型练十遍;别人记不住的知识点,她抄在小本子上随时翻看。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短短两年,她手里就攥满了母婴护理师、催乳师、高级家政讲师等一堆证书。

2019 年的那个冬夜10点多钟,张月红的手机铃声急促地响起,电话那头是登封市南环路宝妈张薇薇带着哭腔的求助:“张姐,我乳腺炎烧到39℃,疼得快晕过去了,孩子还等着吃奶……”

简单地了解情况后,张月红立刻起身穿衣不由分说推开大门。这时,已是深夜,大雪已经埋没脚跟,寒风刺骨,路面湿滑。丈夫劝她说:“这么大的雪,路都看不清,要不明天再说吧?”

张月红对丈夫说:“人家大半夜打电话来,是太信任咱们,怎能好意思拒绝呀?”

丈夫拗不过她,只好发动汽车,一路小心翼翼地把车开往宝妈所在的小区。

到了张薇薇家,张月红顾不上搓搓冻僵的手,立刻查看情况:宝妈乳房红肿得厉害,脸色烧得通红,怀里的宝宝饿得直哭。她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熟练地开始乳腺疏通,力度由轻到重,手法精准到位。

一个多小时后,随着宝妈一声舒气,乳汁终于通畅了,体温也渐渐降了下来。看着宝宝大口含住乳头的样子,张薇薇眼眶红了:“张姐,你真是我们娘俩的恩人那!”

张月红起身时发现自己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贴身的衣服冰凉地贴在身上。抬头看表,指针已经指向凌晨零点,窗外的雪还在下,可她心里却暖烘烘的 —— 这份被需要的感觉,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这样的故事,在张月红的生活里不断上演。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姐妹找到她:“月红姐,你教我们手艺吧,我们也想挣钱养家。”

看着姐妹们期盼的眼神,一个更大的想法在她心里成型:要办一家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的家政公司,让更多妇女靠手艺吃饭,让更多家庭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2021年8月,“登封市为群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为群”,为了群众,也为了那群需要帮助的姐妹……这是张月红给公司起名字时的初心。

登封市颍阳镇的刘小娟,家里有三个孩子,丈夫在工作中出了事故,导致身体残疾不能干活,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她打零工每月挣的微薄收入,连给丈夫买药都不够,更别说供三个孩子上学了。

经人推介,刘小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张月红的家政公司,胆怯而又局促地说:“张姐,我想学家政,可我没钱交学费……”

看着她疲惫不堪的样子,张月红的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没事,只要你愿意学,学费你不用担心,由我先给你垫上。”

刘小娟学得格外刻苦,别人练一个小时,她就练三个小时,再苦再累也不吭声。结业后,张月红特意把她推荐到郑州的一家高端月子中心,刚开始月薪8000元,不到半年就因为服务好、手艺精涨到了一万多元。

如今的刘小娟,不仅能按时给丈夫买药,还供大女儿考上了大学。每次回登封,她都要去看望张月红。“张姐,没有你,我家早就散了。你不光给了我一份工作,还给了我活下去的底气啊!”刘小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故事,在 “为群家政” 还有很多。靠着这份诚信和专业,“为群家政” 渐渐在行业里闯出了名气。如今的为群家政公司,已有 26 名员工,8名持证讲师,其中3名还是省级高级讲师。

从2021年成立到现在,张月红的家政公司已经向郑州、洛阳、开封等周边城市输送了 1.2 万多名家政人员,月薪最低的3000多元,高的能拿到1.5万多元。这些姐妹们走进千家万户,有的成了客户家的 “贴心人”,有的和客户处成了朋友,甚至还有的被客户认作 “干姐妹”。

而张月红自己,也在不断刷新着人生的 “成绩单”。为了圆年轻时的大学梦,她一边忙公司的事,一边挤时间学习,目前已考取北京开放大学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专证书。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登封市孝老爱亲好媳妇、郑州市最美家庭、全国家政讲师网卓越讲师、河南省优秀家政讲师……

面对这些荣誉,张月红总是说:“家政服务看起来是伺候人的活儿,可这里面藏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气,藏着姐妹们的精气神。能让姐妹们有事做、有钱挣,让更多家庭过得舒心,比啥都强。”

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到带领万余妇女就业的 “家政领头雁”,张月红用自己的不服输和真性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她就像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更温暖了无数人的生活。

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欧阳文权 文/图


编辑:王洋
统筹:赵青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