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深圳卢女士带孩子到山西大同旅游,孩子不慎丢失儿童手表。为此,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徒手在垃圾堆中逐一翻找,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最终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手表。
微博截图
本是一则暖闻,却在舆论场中引发巨大反响。有网友称,“一块儿童手表至于吗?又不是儿童耳蜗。”还有网友认为,“东西是自己搞掉的,要找就花钱啊。”甚至有网友提出了质疑,“赞美是给文旅的,辛苦是留给工作人员的,有考虑过那两位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吗?”
面对质疑,大同市城管局回应称,此前也有过帮市民寻找失物的先例,此次并非特殊个例,“做啥是值,做啥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图源:山西日报
众说纷纭,值得思考。诚然,面对游客的求助,不存在该不该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该做。进而言之,也不存在值不值的问题。值不值,并无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在网友看来,儿童手表不值钱,但在孩子看来,儿童手表是心爱之物,价值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如果今天以手表“不值”为由不助,那么下一次可能以其他理由不助。如果落脚点是“值得”才去做,无疑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涵养。换言之,凡事如果先拨拉着计较利害得失的算盘,人类的诸多价值将随之灰飞烟灭。
“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值得点赞,但也确实需要考虑性价比。比如,能否构建更科学的机制,让公共服务更有效率?能否采取更精准的方式,让公共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再如,通过升级技术手段,让寻找失物更高效?
平心而论,让两名环卫工人冒着酷暑在8吨垃圾中翻找手表,手法过于“原始”,效能过于低下。“谁来心疼环卫工人?”很多网友之所以发出这一追问,就在于看到了环卫工人的不易,体谅他们的难处。如果技术手段升级,不用大费周折,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失物,网友的质疑声也会少一些。
进而言之,这一争议折射出公共服务中的两难困境:“善意”与“效率”、“温度”与“成本”如何平衡?儿童手表是因游客原因而丢失的,寻找手表需要耗费大量成本,这些成本是否全由政府买单?比如,有游客因自身原因被困在景区险境,搜救游客需要耗费成本,游客是否也要分担?具体到此事,环卫工翻找手表耗费大量精力,是否该获得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如此种种,都值得讨论。
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既包括被服务的游客,也包括一线劳动者。因此,在守护民生温度与提升公共服务效能间找到平衡点,在善意与理性间找到支点,才能让暖心故事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注脚,而非争议的起点。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晨
二审:李记波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