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清晨,日头已经高挂在了黄河岸边的树梢头上。上午9时,王和新如往常一样,驾着车出门顺着黄河边一路走,后座上放着两件救生衣、喊话的大喇叭、砍树枝的工具等简单用品。

路上能看到一些老人远远在岸边树荫下坐着马扎乘凉,这并没有什么,但很快他的目光就锁定了带着孙女在水边玩闹的爷孙三口。“河边危险,不要带着孩子靠这么近!”面对王和新的劝阻,对方不以为意甚至带着点不耐烦:“我们都是在黄河边长大的。”“那你们会游泳吗,人掉进河里有能力下去救吗?”王和新接连几个问题问得对方哑口无言,只得抱起孩子离开。

成功劝走爷孙三口,他有些开心。如今天气一天热过一天,王和新的心总是提着,这样的时节,总能让他想起过去14年阻泳的所见所闻——孩子被黄河水吞没后,家长们嚎啕顿足、追悔莫及的情形。所以在冬夏这种水面事故的高发季,他常坐立难安,一定要出来走走看看,劝阻那些在黄河边嬉闹的人。

“这么多年参与救援,基本没有见到一个活的,所以要劝,哪怕对方觉得你多管闲事。”王和新告诉正观新闻记者,从2024年起,他还萌生出一个念头,希望走遍沿黄各省,联合其他沿黄省份的救援队一起,将防溺水的精神洒遍黄河沿岸。在和正观新闻记者视频通话的画面里,王和新脸上的沟壑纵横清晰可见,这些痕迹不只是种田务工留下的,也是多年来在黄河边阻泳时风吹日晒,被时间刻下的年轮。

“以身犯险”坚持阻泳14年

“这地方太危险了,快点走!”5月12日王和新发布的视频中,他远远走过来,瞪着眼睛,指着临水而站的一个小伙,喊着让其快点离开。见小伙没有动弹,他拿起随手从树林里找来的几米长的木棍,往脚边浑黄的水里戳去,一杆子没有戳到底,穿着救生衣的王和新整个人栽倒进河中,瞬间就被滚滚的黄河水带出去了十几米远……

“5月12日那天,是我今年第一次下水演示”,王和新说。

今年54岁的王和新,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王家圈村人,家距离黄河水只有几百米,所以他从小就在黄河水里扑腾,水性很好。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黄河水里泡大的山东娃,如今却开始“霸道”地劝阻每一个试图接近黄河的人,甚至有人想靠近水面洗手都会被他固执地劝离。

因为无视黄河的危险而被夺去生命的例子,王和新见过太多。2011年夏天,村里几个孩子在河边玩,一个孩子在河边洗手时不慎滑落到河里,另一个开学就升高二的男孩下水施救,结果自己没能上来。“当时救援了几个小时,男孩被打捞上来以后,他母亲疯了一样扑在那儿哭号,听得人直抹泪。”

从那以后,王和新的心里就不平静了。一有空闲,他就开始带着大喇叭沿着黄河“巡逻”,只要看见有人离黄河太近,无论男女老少,他都要上前吆喝,不把人劝走不罢休。

“多管闲事”“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河是你的?管得着吗!”这么多年来,王和新遭到的冷言冷语和白眼不少。但王和新不气馁,“一劝二吓三示范。先劝他们,劝不动的话就拿几米长的棍子插到水里,让他们知道脚边的河水到底有多深;还是不听,我就跳进河里让他们看看,如果掉进河里想要被救起来有多难。”

这样以身犯险地下水演练,阻泳14年来,王和新不知道做过多少遍。

“这些年参与救援,其实基本都是去打捞。而被我劝着远离黄河边的人,没数过,太多了数不过来。”

构建孩子们的生命价值观

每年冬夏两季,都是王和新最无法安心的时间——夏季黄河边戏水的人尤其是孩子很多;冬季河面结冰,也有不少踏冰玩耍的人。

“我记得2017年7月初,一个小学刚毕业的男孩,当时处于‘三不管’状态——小学毕业管不着,初中没入学没法管,家长在外打工没空管。”王和新回忆,男孩中午吃完饭后,到了黄河边想要下水。“那时正是调水调沙期,水流很大,男孩第一次要下水的时候,被浮桥边的工作人员瞅见,大声呵斥给他吓跑了。他又跑到一个池塘边要游泳,这次有同学提醒他学校禁止这种行为,还是没拦住,结果下去就没再上来。”

怎么阻止类似的悲剧一再重演?王和新想到了要进校园宣讲,让孩子们对黄河能够心存敬畏,明白生命的重要性和唯一性。于是王和新就开始不断接触章丘区甚至济南各地的中小学校,甚至下沉到学前班,希望能将自己的防溺水理念推广出去。

“你们如果不听你们去,下个倒霉蛋就是你,苦的就是你爹娘!”

“池塘里多的是动物躯体和禽畜粪便,你要在里面呛水,愿不愿意都得喝,痛苦地结束生命。”

每次宣讲,王和新的表情和语气都十分严肃,言辞甚至有些激烈。看到有开小差的学生,他就点名起来互动,答不上来问题就要挨训,或者上台进行“口鼻入盆”的模拟溺水体验。

“不这样不行啊”,王和新说,有时候必须得用些激烈的言语让孩子们听到心里去,他们才能记住,才会觉得害怕。

王和新告诉记者,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小学乃至高中的孩子们,对于死亡都没有概念。“甚至有个高二的女孩当时在课堂上问我,人死以后是不是就上天堂了。”

“所以我常常会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死亡意味着再也见不到父母,朋友、再也吃不到好吃的,住不了好房子,坐不了好车,干不了你想干的职业,这是第一步,然后再给他们播放案例,讲解危险等。很多次,一开始学生们听课的时候哄堂大笑,但是听着听着就不笑了,一个个表情很严肃。”

对于王和新的风格,有些老师和学校并不赞同,甚至最开始都不愿意与他接触,但王和新不管那么多,总是“上赶着”去讲课。

在王和新的坚持和讲课确有成效的反馈下,渐渐地,愿意邀请他宣讲的学校逐渐多了起来。王和新大多有求必应,但他总会要求,学校需要有完整的策划;课堂必须要有新媒体,能让学生不仅听、还能看,能开直播更好;课后孩子要写观后感,学校也得将课堂内容总结推广,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了解相关情况……

“2012年我带着电视台去黄河边拍摄,劝阻一个男孩被镜头记录下来,结果他被班主任、学校里当教导主任的姐夫,家里的母亲轮流收拾了一遍。当时他一见我就生气,说我害他一天被揍了三回。现在他长大了,见到我会主动打招呼,因为知道了我确实是为他好。”

将阻泳当作毕生事业

作为一名农民,王和新14年阻泳的事迹,曾被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山东教育卫视《教育筑梦人》栏目曾对其进行跟踪纪实拍摄;山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曾发布用王和新下水视频制作的时长1分30秒的防溺水公益短片。

王和新还获得过2016年济南市第二届济南榜样评选活动“助人为乐榜样”,章丘区2017年度“感动章丘”十大先模人物(团体),2018年度“初心公益先锋模范”,2018年度第六届全区道德模范,2019“爱涌泉城”公益评选十佳公益人物……甚至在网络上被称为“全国阻泳第一人”。

“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要放弃?”

“想过太多太多次”,王和新诚恳地向正观新闻记者袒露心声。

在很多人眼中,王和新常常受邀去学校讲课,可能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但其实大多数时间都是我自掏腰包,倒贴钱。”因为忧心冬夏两季的阻泳事业,王和新每年外出打工的时间也比旁人少了很多,“我说外出打工,有事情得随时回来,没有工作愿意让我这么干。”

2014年,在王和新牵头下,黄河镇组建了黄河救援志愿服务联盟,但缺少经费、人员和时间不固定问题,让志愿联盟难以形成规模,大多时间,仍然是王和新“一个人在战斗”。

王和新的分身乏术,使得家庭生活的重担,更多都压在了妻子王连英的身上。在妻子眼中,王和新十分珍惜的那些大红烫金封皮的荣誉证书、聘书,并不能改善本不富裕的生活,还不如外出打工来得实在。

“有次我带着媒体去黄河边直播,本该一起干的农活留她一个人做,结果下起了雷阵雨,回家就吵起来了。”对于妻子的付出,王和新饱含歉疚,他心里十分清楚,虽然两人常常因为家庭生计而争吵,但是多年来妻子总是尽全力支持着他的阻泳事业。如今在读博士的儿子,更是一直全力支持父亲的事业并引以为傲。

5月的午后,车里温度有点高,说话间,汗水顺着王和新灰白的鬓边流了下来。有认出他的粉丝,走过来敲敲车窗,送上了两瓶水。

这生活里的一点点甜,就能让王和新觉得开心。“很多人问我图什么,其实我就是觉得这事情干好了,我有成就感。一件件有成就的小事累积在一起,就能推着我继续往前。”

2024年,王和新开始通过账号,发送各种日常生活中自己随手拍摄的阻泳视频。“有几个视频播放量有几百万甚至千万,粉丝不断增长,也有不少人留言评论。”这是王和新期待的效果,因为这意味着有更多人能够通过视频,接收到防溺水的信息。

“2024年我还萌生了一个念头,希望能到黄河沿岸的省份走一走,交流分享我总结出来的一些防溺水经验。”因为家庭等各种原因,王和新还未能成行。“但是这个提议,在我们包含多个省份救援队人员的群里,已经得到了很多响应。我今年会找机会尝试走出去。”

从2011年到2025年,王和新为阻泳事业已经付出了14年的光阴。

“您今年54岁了,想持续干到多少岁?”正观新闻记者有些好奇。

“我现在一直穿着救生衣,就是因为儿子担心我年纪大了,怕发生意外。”但王和新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时候会停止阻泳,“我把阻泳当成毕生的事业,生命不止,坚持到底”。

(文中图片及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


统筹:石闯
编辑:梁宸瑜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