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丝绸之路驼铃声声,今有中欧班列引擎不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郑州国际陆港时提出:“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十年间,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数量持续攀升,年货运量屡创新高。

5月1日,记者获悉,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325列,同比增长31%,实现货值约8.15亿美元,货重约22.8万吨。

2013年7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郑州)从郑州始发,每月“一去一回”,当时是国内最早实现双向对开的班列;2017年8月,中欧班列(郑州)实现“一周七去”,实现了每日常态化开行;2023年10月24日,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实现了每周16去18回的往返均衡对开,运营网络遍布欧盟、俄罗斯、中亚、东盟等地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河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缩影,彰显着河南开放水平与能级的跃升。

从一个不靠海、不临江、不沿边的典型内陆省份华丽转身成为开放前沿,河南到底掌握着什么“致胜法宝”?呼啸奔驰的中欧班列(中豫号)就是“法宝”之一。十年来,为河南不断拓宽陆上开放“新通道”。2022年9月,河南启动了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建设,按照年承载能力“万列、千万吨”的目标,努力打造世界级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为充分利用航空港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选址临近郑合高铁、郑渝高铁,与郑州航空港站仅6公里左右,距新郑机场直线距离15公里左右,距京广铁路新郑站(货运功能)约16公里,对于打造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为一体的立体物流网络体系极具区位优势。通过高、快速路网体系,郑州国际陆港未来将实现10分钟上高速、20分钟进高铁、30分钟到达机场、60分钟联系周边各组团的交通时空目标。

郑州国际陆港项目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已于2023年12月启动建设,前期主要建设铁路东场站、集装箱共享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国际仓储分拨中心等,将于2024年10月底前完成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具备中欧班列开行能力。待建成后,中欧班列(中豫号)将由从经开区始发改为从航空港区出发,并由此接入京广铁路,驶入亚欧腹地。

在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的带领下,河南将和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到2035年,郑州国际陆港将实现国际班列开行规模12000列/年以上;形成连接“运贸产”、贯通“一二三产”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中部地区资源配置中心,本省货源占比提升至40%以上。

未来,中欧班列(中豫号)将继续承担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开放载体,一批批河南品牌货物运往亚欧大陆各地,一批批国外优质商品源源不断运往河南,不断推动经贸文化发展,为河南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力支撑。

正观新闻记者 成燕  孙婷婷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