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

从儿童时的科普绘本,到学生时代的学习材料,再到闲暇时的散文小说,几乎每个当代人的一生,都与书籍有着不解之缘。

读书是一种门槛最低的学习与消遣方式,却鲜少有人深入了解图书的诞生过程。

一本书,需要经过多少环节,才能跃然纸上,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带着这一疑问,正观新闻记者对话四位资深编辑和出版人,听他们详解一本书的出版过程,分享做书人工作日常的喜乐和感动。

a7e06761f4b77c2e0ec400e1f69eb0f.jpg

“做书有时比孕育一个孩子还要复杂”

“我一直觉得,做一本书,有时比孕育一个孩子还要复杂。”文心出版社读写出版部(数媒部)主任,《作文》杂志执行主编、副编审王莹感慨道。

拥有20余年期刊、图书编辑经验的她,深知做一本书绝非易事。从最初的灵感闪现,到最终的墨香呈现,这中间需要经历策划、论证、创作、审稿、设计、排版、校对、申报、质检、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繁琐而细致的环节。

一本书的诞生,不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思想的交融碰撞。其间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和创意,也包含了从作者到编辑到设计师到宣传营销的多岗位协作。正因为如此,每每做出来一本新书,王莹都会有种“总算把孩子生出来了”般如释重负的感觉。

王莹

图书出版的诸多环节中,选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关系着这本书的市场前景和销售潜力。王莹提及,每当策划一本书时,她都会问自己:“这本书做出来,我自己会读吗?我会让自己的孩子读吗?”如果感到犹豫,她就会深入反思并寻找原因,以确保选题能够真正吸引读者,引起共鸣。

在她看来,评估一个选题,既要关注其文化和思想价值,也要进行大量调研、走访,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市场变化。“一个好的选题,离不开作者的创作水平,更离不开编辑的选题运作能力。对编辑来说,只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紧跟时代脉搏,才能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的选题。”王莹说。

文心出版社总编辑马达同样强调选题的重要性,并称之为“图书的原点”。他表示,“策划选题就是策划出版,进行选题策划时,编辑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政治方向和政策导向、出版单位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定位,以及这一策划是否符合当下人们普遍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等,其宗旨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马达

不可否认的是,书籍作为一种产品,终究要通过市场到达读者手中。从这个层面来说,如何确保选题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兴趣,是每一个出版人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马达认为,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与读者兴趣是一致的,或者说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他进一步提出:“出版方既要追求、了解市场的需求,也要经由市场的铺开培育读者的阅读兴趣。虽然出版者与读者之间很难达到统一与协调,但始终存在着‘适应与引导’的关系。出版者适应读者,却不能够一味地为了适应而无条件满足其一切要求,而应该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加以引导,从而实现出版业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始终保持危机感,用内容站稳脚跟”

在书籍世界的浩渺海洋中,编辑充当着掌舵者的角色,用图书的编辑出版精心开辟出知识的无尽航线。当行业的大船驶向时代的交汇点,一切风浪的涌动都显得格外凶险。

“读者的阅读旨趣更新,对于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更新速度是一种挑战。尽管每个编辑人员进入这个行业时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但是知识结构的老化速度太快,如不及时自我加压,原有的知识很快就面临淘汰的尴尬局面。”马达坦言,科技知识的超速发展给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出版从业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不论理念的进步有多快,技术的更新速度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会儿元宇宙,一会儿chatgpt,现在又已经进入AI时代,人工的优势正在快速被机器所取代,大数据及其信息整合技术瞬息万变,稍不留心,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这位资深出版人看来,传统纸质出版业的需求下降,数字化出版业的需求上升,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按住葫芦起来瓢”的关系,而是会引起一系列的出版革命。

“特别是在营销领域。”马达说:“营销手段的更新速度加快、渠道的千变万化,使得传统的营销模式不堪一击,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如果不尽快学习,还在墨守成规式地抱着过去营销纸质图书的方法,可能连一本融合出版的图书都无法售出。”

数字化技术的暴风突进,裹挟着编辑出版行业匍匐前行,也考验着每一位从业者的智慧和感知。在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刘晓看来,当前出版行业面临的一切挑战,都是机遇。

刘晓统筹出版的《玄奘全集》

“电子书、数字平台、在线阅读等新兴形式,为编辑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和更快捷的传播途径。跨界合作、内容付费等新模式的涌现,为传统编辑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多商业化的机会,让作品得到更好的变现。在激烈竞争和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保持创新,坚持学习新技术,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这位入行10年的青年编辑而言,“保持危机感”是他确定自己职业方位的一种方式。刘晓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出版业的核心,而技术是内容的载体。

“内容为王”也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刘晨芳的职业准则。她表示,确实要积极向新的媒体、新的传播形式去发力,一步一步切入市场、接近读者,这要求传统出版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型,但只有把内容打磨好,才能立稳自己的脚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图书市场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刘晨芳眼中,纸质书与手机竞争饭碗、流量和读者的过程,也是传统行业升级的一个机会。她认为,虽然纸质书阅读在当下变得相对小众,但仍有很多人对其情有独钟。对于这部分读者而言,阅读纸质书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存在,它的价值是数字阅读无法取代的。因此,她强调,当下制作纸质书,要有审美上的价值、纸张上的考究和仪式感上的贡献,这样才能找到更加精准的对象,得到更加精准的私域流量。

《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

据其介绍,在策划编辑《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一书时,为了使书籍得到更好的呈现,她曾多次调整版式和装帧形式,不惜与美编红脸、吵架,也要把方案拿定。

“我们跑了许多印刷厂,看他们的印刷工艺和这本书是否匹配,还做了多个样书以确定效果。最终,《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一推出就收到了广泛的好评,看着这本书被俞敏洪、董宇辉等大咖拿在手上给直播间的千万粉丝读者推荐的时候,我和美编都是很感慨,觉得我们做的那些磨合,总算没有白费。美编的心中更是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职业自豪,也感受到自己与这本书之间那难以言喻的奇妙联结。”刘晨芳说。

坚信自己的工作能够影响一个人

编辑总是隐藏在光鲜亮丽的书籍背后,默默地承担起文字校对、内容筛选、版式设计的重任。花团锦簇的台面少有其身影,内里的辛酸苦辣也很难为外人所知。

刘晓

刘晓对此很是坦然,他笑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属性、工作范围,就如同医生和护士为病人服务,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就是编辑的本职工作。编辑也是有门槛的,哪怕是一个大学教授,如果没有相关经验,也未必能把编辑校对的工作做好。”

说起从业经历和参与过的图书项目,刘晓侃侃而谈。他表示,其中有遗憾,也有欣喜,但每当看到读者的正面评价,就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编辑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和刘晓一样,马达、王莹、刘晨芳也将作者的反馈或读者的认可视为工作的强心剂。

《作文》杂志

身为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刊物——《作文》杂志的执行主编,王莹和许多小作者有过接触,见证甚至参与了他们的成长。在她看来,看着小作者一点点变得优秀,就会感觉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她还分享了一个读者的故事。前不久,一个读者辗转多次找到文心社,原来,曾因犯错入狱的他,由于所写作文被《作文》杂志选用并得以发表而深受鼓舞,从此在狱中努力学习,终成就美好人生。

王莹深感出版这个小产业,承载着大事业的重任,她说:“编辑和出版工作只是众多行业中很普通的一个,有时候甚至在职业类别中都找不到这个职业选项,但是,让我们坚守编辑和出版的,不单单是谋生,更多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因为我们坚信自己的工作能够影响一个人。”

刘晨芳则用茶来形容编辑工作——“茶经历了水与火、生与死,才与我们相遇。我们做书也是一样,经历了无比繁琐与周折的过程。当我们觉得余味苦涩,请你相信,一切皆有回甘。”


《岳南大中华史》

她回忆起2022年7月10日作家岳南携《岳南大中华史》做客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情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10分钟内就卖光了所有库存,我激动到一跃而起,手都快要摸到天花板了。”

刘晨芳将策划编校营销《岳南大中华史》的过程,视为一个个充满荆棘与鲜花的成长阶梯。她特别提及,2023年国庆节期间,郑州有位12岁的博物讲解员小谢同学火爆“出圈”,在他开出的书单里,《岳南大中华史》赫然在列。这种读者自发的推荐,让刘晨芳更加坚信,“要用最贵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出版。要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对得起我们的读者。”

后记

最初采访时,想要了解的仅仅是一本书的诞生过程;采访结束,却被四位编辑老师的职业素养所打动。

王莹老师说:“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做出来的书,要担得起读者与‘高尚的人谈话’这样一种期许。”

在编辑的世界里,“甘为他人做嫁衣”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也是他们甘于寂寞的真实写照。这份寂寞与付出,让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将知识、情感和智慧传递给世界。

编辑出版人用心做书,读书人也应该用心读书。始于一页,抵达四方,至少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以翻开书为起点,学着让阅读成为日常。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分享至

大鱼海棠

2024-04-23 22:25

VIP-2966

内容丰富有深度,非常好

2024-04-23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