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5月6日,山西太原第四十八中学校高一学生张斐翔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今年4月份,他游览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该馆收藏的多个瓷器标识出现错误或者不当。例如“红釉葫芦瓶”应改为“豇豆红釉瓷葫芦瓶”,“白釉开片瓷砚”应改为“仿哥釉瓷砚”等等。

张斐翔将问题告知馆方后,馆方工作人员和他取得联系,并邀请他以及省文物专家共同来到太原博物馆,就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太原博物馆更改前后对比图(图源:红星新闻)

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称赞,博物馆积极认错、邀请公众纠错的良好互动也让人欣慰。虽然严格来讲,这些错误谈不上多严重——按相关人员的说法,“有些名称因为时代衔接,或者是同时期存在,特征不是很明显,这样标也没有错。修改后更贴合时代特征”,但重点在于,人们对博物馆总是有特别的期待: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场所,理应精益求精,尽量确保准确,从而传授正确知识,激发人的兴趣。

生活中,博物馆并非不会出错,一些由工作不够谨慎细致所导致的错误时有发生。但好在随着博物馆大热,游客量暴涨,游客知识水平也越来越“专业”,很多细节和问题有了更多被审视和重视的可能。鉴于此,馆方应抱着开放态度,欢迎社会各界“挑刺”,将纠错变成一次知识和意见的交流,以及一种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博物馆需建立更完善的自纠机制,将知识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放在首位,严格把好知识教育科普的内容关。毕竟,质量问题无小事,展品标注不准确,可能影响人们对于历史的正确认知。身处质量时代,各类文化教育场馆都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瑕疵与硬伤认真自查,对批评和意见虚心接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较真”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一方面,现如今,很多孩子喜欢上研究古文玩,有的还为此读取文博相关专业。他们的“独到眼光”,不仅能填补知识传播漏洞,倒逼博物馆提升专业度,也为我国文物研究及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学生纠错”也给所有人上了一课。文化传承不只是专家学者的宏大叙事,也是每个普通人出于热爱、主动参与的精神活动。

希望更多人积极参与文化讨论,敢于质疑权威;希望博物馆加强审核自纠,处处留心、多多“较真”。双方良性互动,让更多历史事实得到科学正确呈现。(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