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
当郑州二七区某写字楼第13层的智能门缓缓关闭,一帆的店铺再次回归寂静。这间60平方米的自助女装店里,没有导购,没有推销,只有四排衣架静静陈列着近百款当季新品。监控摄像头在角落闪烁微光——那是店里唯一的“目光”。
没有“欢迎光临”,没有紧跟身后的脚步声,也没有那句“需要帮您找尺码吗?”的套路问候。在这里,一切交易靠扫码完成,一切试穿凭自觉进行。有人抓起三件毛衣冲进试衣间,半小时后空手推门离开;也有人对镜连拍十几套穿搭,最终只带走一条69元的牛仔裤。一帆从不阻拦,甚至在朋友圈置顶了一条提醒——“试到满意再买,不买也没关系”。
“我以前最怕导购盯着我,现在自己开店,反而成了最懂社恐的人。”她苦笑着指了指墙上贴的标语,“看,这里写的是‘随便试,别理我’。”
一年前,这里还堆满旧物杂件;如今,它已成为附近大学生的“秘密基地”。而这间藏在写字楼里的小店,也不过是正在中国多个城市悄然蔓延的“无人自助”零售现象中的一个缩影。从郑州到上海,从大学城到商住楼,一场关乎“边界感”的消费变革正在发生——年轻人和无人自助商家正共同探索线下服装消费的新模式,其背后是生造概念的“新瓶装旧酒”还是真正贴合年轻群体偏好的消费选择?
当年轻人走进没有导购的试衣间
下午两点,郑州大学城附近,阳光正烈。研一学生天天再次熟门熟路地推开那扇印着“扫码自助”的玻璃门,冷气混着新衣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像一句无声的“欢迎光临”,不热络,却让她松弛下来。她眼睛扫过一排衣架,几乎没怎么犹豫,利落地抓起一件39元的碎花吊带裙,迅速闪进试衣间。这是她本月第三次来。“你知道吗?我可以在这里面对镜子拍二十分钟,试到天荒地老也完全没问题,”她语气轻快,“没有人会在门外假笑着问——‘还可以吗?’。”
像天天这样的年轻人,正成为这类“无人自助服装店”的忠实拥趸。她们往往敏感、自我意识强烈,对目光和评价尤其警惕。“你一进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被预设的剧情:被打量、被判断,最后还可能被一句‘这件真的特别适合你’给架上情绪的火炉,”一位顾客在小红书评论区这样写道。她们抗拒的不仅是过度服务,更是那套藏在“贴身服务”背后的心理博弈。
“以前在传统店面试三件如果不买,有些导购的眼神就像在无声传达:‘穷就别试’。”大学生小雨在一篇小红书笔记中坦言。她可能并不知道,那些被无数人诟病的“话术”,其实大多来自一套高度标准化的推销培训体系。
曾做过传统女装导购的李海向我们透露,“我们被要求‘盯人’——客人一进门就夸,从发色到鞋跟;试一件夸一件,哪怕衣服明显不合身。”她说,“目的就是制造愧疚感:我都这么夸你了,服务这么周到,你不买,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她甚至曾亲眼看见同事对试穿五件却一件未买的顾客转身冷笑,低声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真难伺候。”
这种看似热情的“服务”,在心理学层面其实是一种“互惠陷阱”——人一旦接受了某种好处或善意,就容易产生回报的压力,拒绝反倒变成了一种“失礼”。正如知乎“社恐自救小组”中一条高赞评论所写:“导购的每一句‘您穿得真好看’,潜台词都是‘不买就是辜负’。”
而当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躲进没有导购的试衣间,她们所做的,远不止完成一次购物。更像是一场静悄悄的情绪出走,一次对绑架式热情的集体回避。
在这里,没有一双眼睛在帘子外等待,没有一句“怎么样?”在耳边定时响起。她们可以从容地纠结、比较,甚至可以一件一件试过去最后全部放回,而不必承担任何道德压力。这种“去压力化”的体验,正是自助服装店最吸引人的核心。
“不像买东西,倒像在自家衣帽间打发一个下午,”另一位常客笑笑说,“没有目光,就没有焦虑。”
她们走进的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心理的“缓冲地带”。在这里,她们重新拿回了试衣间的主导权:节奏自己定,判断自己下,评语自己给。没有人微笑却不耐烦,没有人赞美却暗自计算业绩。门一关,世界只剩下自己、镜子和那件可能属于她的衣服。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人零售在服装领域的渗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像是一场指向消费文明的心理减负。它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却为那些对社交压力格外敏感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试衣间——安静、自足,不被凝视。
无人零售并非什么新鲜概念,但当它切入女装这一高度依赖体验、试穿与信任的领域时,便显示出更复杂的现实张力。它试图回应现代女性对购物自主权、隐私保护和效率提升的潜在需求——不用再面对店员的目光压力,不必勉强应付推销话术,在静谧的空间里从容挑选,本身即是一种进步。
无人模式的光与暗
然而自由并非毫无代价。
当碧霞在某家无人店翻遍整个货架也找不到一件XL码时,她突然有些怀念起导购的存在。“她们至少能告诉我哪些款有我的尺码,甚至从仓库找货。”
在这股主打“平价+自助”的风潮中,“均码”成了最常见的关键词——它降低了库存压力,也简化了采购流程,却无形中成为对女性身体的某种“工业规训”。
155公分的小雨得踮着脚才能够到衣架上那件“均码”连衣裙,而她170公分的室友则抱怨“裙长简直像件上衣”。现今我们的身体更多元了,不同身材、体型的人群产生了多样化服装需求,但市场上很多无人店仍执着于“万能均码”。
“这不是包容,是懒惰。”前导购李海直言不讳:“所谓均码,其实是把多样身体塞进同一个工业模具里。”她甚至还道出一个更残酷的现实:“一些在无人店买错尺码的客人,最后会来我们店花额外价钱请师傅修改腰线或裤长。”
而低价,则是另一重诱惑与陷阱并存的迷宫。
一帆的店之所以能维持较低定价,背后是一套极致的成本控制逻辑:写字楼店铺租金低于临街店面,甚至有部分无人店与美甲店共享试衣间;砍掉导购,人力成本归零,但代价是店主凌晨仍需亲自整理试衣间里堆成小山的衣服;货源多来自广州十三行、杭州四季青的尾货批发市场,这些论斤称来的瑕疵品经“复古风”“小众设计”话术包装,转身变成社交媒体上的“设计师款”。
没有人工监督,所有交易全凭自觉,这种信任体系在某种情况下也呈现相当的脆弱性。当一帆欣慰于开店以来“零偷窃率”时,合肥一家无人店因恶意退货濒临倒闭的新闻也引人关注——有顾客将沾了火锅油渍的衣服退回,扫码时却备注“质量问题”。这类极端事件虽非常态,却折射出“无人模式”下道德自觉与制度缺失之间的张力。它们像一面镜子,照见在无人注视时,每个人心中那场幽微的自我博弈。
无人vs有人,谁才是未来的答案?
在郑州二七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十字路口,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商业暗战正悄悄上演。东侧,写字楼里的无人服装店亮起霓虹灯,“99元任选”无声却醒目;西侧,大型商场专柜的导购员们排排站,依然用熟悉的热情招徕顾客。它们彼此对望,像两个平行时空在此交错——一边是冷静高效的自助模式,另一边,是延续数十年、带着温度的传统服务。
成本,往往是新业态最锋利的刃。无人自助店在这方面确实“轻装上阵”。店主一帆不必每天守店,也省去了聘请店员的支出,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但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会发现故事没那么简单。租金方面,无人店多藏身于写字楼,确实相对便宜,可如今不少传统店铺也开始“上楼”,差距正在模糊。库存管理则更有意思:无人店里衣服挂得密密麻麻,款式多、存货量大,为啥?没店员实时整理,只能靠“量大管饱”让顾客自己翻找。这也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省了人力,却可能压了库存。
说到体验,这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无人店像是为“社恐”和“效率狂人”量身定做的天堂。没有导购亦步亦趋的注视,你可以从容试穿、任意比较,不存在心理压力。尤其对于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年轻人,这种“我的节奏我做主”实在太对胃口。
可人一多,天堂也有烦恼。货架被翻得凌乱、找不到尺码、想问无处问……消费者碧霞就坦言:“有些店价格确实香,但质量像开盲盒。”更微妙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自由,偶尔也会变成不知所措。当你拎着五条裙子站在镜前,却完全不确定“藏青和深灰哪个更显白”时,那个能脱口而出“你穿藏青更有气质”的导购,她的价值突然就清晰了起来。
李海向我们拆解了她之前从事导购的日常工作——“观察需求、主动沟通、专业推荐、试穿辅助”,这四个步骤她烂熟于心,但内核远非流程所能概括。她清楚记得老客的偏好,会对梨形身材的顾客说“A字裙最显腰细”,会给犹豫的客人递上早已搭好的三件套,甚至用“这件和您上周买的西装是绝配”唤醒复购的欲望。她说,导购不只是卖衣服,更是穿搭顾问和情绪陪伴者。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洞察与人情味,是再流畅的自助结算、再炫酷的线上推荐也难以复刻的“隐秘艺术”。
所以,无人与有人,真的必须二选一吗?或许我们追问的并不该是“谁取代谁”,而是“如何更好地共存”。技术解放了效率,但无法替代情感联结;人提供了温度,却也需拥抱新的工具理性。这就像自动取款机从未让银行柜员消失,只是推动他们从数钞者转型成了理财顾问——服务的本质从未被颠覆,它只是在不断进化。零售的终极答案,或许从来不在某种模式的绝对胜利,而在于谁更懂得:所有的商业本质,都是对人真实需求的理解与尊重。如果只是为了追风口、套概念,却脱离了对体验的深耕、对服务的敬畏,再新的模式也可能只是下一个等待破灭的泡沫。
正如清华大学学者高洪福所说,“任何模式创新都不是十拿九稳的,但成功的一定是确实解决了传统模式的痛点,并给整个社会带来收益的。要防止伪‘无人’模式陷阱,比如以创新、颠覆的名义,仅靠概念或资本运作推动,其实是扰乱市场,破坏公平,最后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或新式‘庞式骗局’,那就是不可持续的。”
而真正走向可持续,绝不能止步于“无人”的形式本身。如果缺乏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精准的尺寸科技支持、便捷的退换货机制以及真正有温度的客服衔接,那么所谓“创新”很可能只是把线下店的成本难题转嫁给了消费者,甚至演变为又一场资本游戏下的虚假繁荣。无人,不应等于无服务、无保障、无信任。
可喜的是,我们已看到一些品牌正努力超越“无人”的表象,转向“智助”的实质——通过AI量体推荐、线上穿搭社区运营、七天无理由退货等服务构建闭环,让“无人”不冰冷,反而更懂人。这样的模式,或许才真正契合高洪福所言——“为社会带来收益”。
无人自助女装的未来,未必是彻底取代传统零售,而更可能成为丰富消费选择的一种有益补充。它提醒我们:所有商业的终点始终是人。创新若不能回归人的体验、尊重人的需求,再炫目的概念也终将褪色。唯有如此,这场看似安静的革命,才能真正发出长远而有力的回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