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玉


“爹,你吃饭没呢?”

“吃了,吃了!”

“天冷了,你多穿点衣服呀!”

这样的对话,每周都会在河南某乡村的小院里响起。摄像头那头,是定居北京的赵卫平;这头,是独自留守的赵爷爷。

赵卫平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当年靠父母砸锅卖铁供出农门,如今在北京成家立业。母亲去世后,他多次想接父亲去北京,却被老人以 “放不下田里的庄稼、院里的鸡” 拒绝。这份刻在老一辈骨子里的执拗,成了城乡之间的一道牵挂。

2021 年,赵卫平在网上刷到家用摄像头,当即在春节回家时,给院子和屋子各装了一个,手把手教父亲用语音对话:“爹,我能看见你,别再忘了吃饭吃药了啊。”

从那以后,赵爷爷常坐在摄像头能拍到的地方,一坐就是一上午。赵卫平至今记得最揪心的画面:去年春节他返程后,摄像头里的父亲独自坐在门口,望着汽车远去的方向,眼神落寞地待了很久。如今,通过摄像头叮嘱父亲吃药、量血压、添衣服,成了赵卫平的日常。

当城市化浪潮卷走青壮年,“父母在,不远游” 的传统被打破,子女与父母相隔千里,一年团聚不过几日。家庭摄像头成了折中方案,飞入千万乡村家庭。这种 “摄像头式亲情”,既有隔空陪伴的温暖,也藏着无法近身照料的疏离,正悄然重塑着中国乡村的养老图景。

家用摄像头守望农村独居老人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截止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同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这意味着,农村养老问题日渐凸显,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深化,老龄化进程已进入最快时期。预计在2032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在城乡二元结构持续深化的当下,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与老龄化加剧的双重困境,正悄然重塑传统家庭关系的维系方式。当 “父母在,不远游” 的传统被现实打破,子女与独居农村的父母相隔千里,亲情的传递被时空阻隔,而家庭摄像头的普及,恰似一道穿透阻隔的桥梁,将散落的亲情碎片重新串联,成为守望农村独居老人的重要力量。

家庭摄像头的 “远程在场” 功能,让亲情突破地理限制,子女可随时查看父母生活状态,用科技弥补亲情缺位,其简易操作又契合老年人的数字弱势,在平衡青年一代工作流动与孝亲义务间找到了支点,成为 “数字孝道” 的重要载体。这一需求也推动着市场增长: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4 上半年中国消费级摄像头出货量达 2288.6 万台,同比增长 6.3%;洛图科技更预测,2025 年上半年国内监控摄像头线上销量将达 1680 万台,同比增幅攀升至 21%,其中家庭场景需求占比持续扩大。

在浙江庆元县最偏远的江根乡,这道 “数字桥梁” 的意义尤为凸显。这个距县城 90 公里、驾车需 100 分钟的村落,常住者多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习惯城市生活的留守老人,子女的牵挂被千山万水隔断。为破解此困,当地政府联合移动公司,为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免费安装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好啊!孩子们在外面能看见我吃没吃好,我还能随时和他们聊天。” 吴奶奶的感慨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摄像头的高清对讲功能,让异地亲属与老人实现双向 “云陪伴”,既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也让 “没大门” 的乡村小院多了份安心。

如今,江根乡的实践已不是个例。随着全国乡村老龄化程度加深,独居老人的安全与陪伴问题日益凸显,家庭摄像头正从 “可选品” 变为 “必需品”,在更多偏远乡村落地生根,成为连接城乡、维系亲情的新纽带,为乡村养老困境提供着温暖的科技解法。

电子守望是否能真正安心?

当家庭摄像头的镜头对准乡村独居老人的院落,当智能穿戴设备的警报声穿透千里,“电子守望” 正成为城乡分隔下,子女远程关怀父母的主流方式。但这道由数据与画面搭建的 “守护桥梁”,究竟能否真正抚平两代人的不安?答案远非 “是” 或 “否” 那么简单。

从安全保障的维度看,电子守望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河南安阳一个偏远村落,87 岁的独居老人张伯良(化名)家中,一台带 AI 行为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成了他的 “隐形守护者”。一旦监测到老人长时间静止、摔倒等异常,系统会第一时间向子女的手机 APP 推送警报。

张伯良的女儿张彩粉(化名)至今记得那件事:“当时手机突然弹窗,提示‘目标人物长期静止’,我点开监控就看见我爸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她一边往家赶,一边通过摄像头语音呼喊父亲,万幸的是,送医及时,医生说 “再晚一点可就危险了。”在与她聊天的时候,她在最后发出感慨:“幸好我嫁到了本村,幸好我有这个APP,幸好我当时在看手机,现在想想还挺后怕的。”

可这份 “幸好” 背后,藏着更多远游子女的无奈。有网友在类似事件的视频下留言:“我们永远不知道,父母在没我们的日子里摔疼了多少次、磕青了多少处。但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回不去,也扶不起。” 这句话戳中了电子守望的核心局限:它能守住安全,却难填情感的空

人类情感的深度交互,离不开身体在场与非语言信息的传递一个眼神、一次牵手的温度,远非摄像头里的画面和语音能替代。镜头里的老人或许会笑着说 “我挺好”,但子女看不到他们挂完电话后的落寞;语音里的叮嘱或许很贴心,却少了面对面时递一杯热水的暖意。

更值得关注的是老人们的 “隐性抗拒”。如今不少乡村家庭会安装 “小度” 这类智能设备,老人只需发指令就能视频通话、听戏曲,操作比智能手机更简便。可有些老人会悄悄拔掉设备电源,或用旧衣物盖住摄像头。这种行为不是排斥科技,而是不想让子女看到自己生活的 “全貌”。

“孩子们在外打拼够累了,不想让他们担心。” 老人们腼腆的解释背后,是刻意营造的 “表演式生活”。镜头前永远是健康、开心的模样,孤独、病痛全被藏在身后。这种 “报喜不报忧”,让子女看到的只是 “滤镜下的安心”,反而可能掩盖潜在的情感危机,让亲情交流停留在表面。

电子守望确实为乡村独居老人的安全筑起了一道防线,却难以成为情感需求的 “万能解药”。当科技试图填补亲情的空白时,我们更该清醒:真正的安心,从来不是摄像头里的 “远程在场”,而是子女跨越山海的真实探望,是两代人面对面时无需伪装的坦诚相伴。

电子孝心能否消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当 82 岁的毛秀娣老人对着智能摄像头向千里之外的女儿展示新摘的杨梅,当 75 岁的李大爷在镜头前刻意挺直佝偻的脊背报平安,当85岁的赵爷爷静静地在镜头那边看着小度群聊中一大群小辈吵吵闹闹,这些被像素框定的瞬间,不仅是代际关怀的缩影,更折射出数字时代人类情感联结的深层困境。电子设备的普及看似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亲情桥梁,其实也引起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技术承载的电子孝心,真的能消解独居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吗?

“监控下的爷爷总是一个人在坐着发呆。装了监控之后,总是会时不时打开app看一下爷爷在做什么,看到有人来我家坐着陪他唠嗑的时候,会很开心,因为这样会觉得爷爷稍微不那么孤单,也会偷偷的听他们在聊些什么话题。平时有事一天都没有时间打开监控的话,到了晚上我会稍微看一下回放,看看爷爷一天都在干嘛,有的时候会看到他一个人在坐着默默发呆,有时候又是一个人在不紧不慢的洗衣服或者做着饭菜、洗碗等等。看到这些的时候心里蛮落寞的,感觉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没有亲人的时刻陪伴,真的好孤独。”

——@不想吃饭

正如这位网友所说的,作为小辈,可以随时查看老人的情况,但是老人似乎一直处于被动的情况。挂掉电话和视频后的落寞,孩子们似乎下意识地忽视掉了。赵卫平的女儿赵雅在和赵爷爷几乎每周都会通过小度来进行视频,有时候会拉上家庭中的其他人进行群聊。赵雅在接受采访时说:“每次和爷爷聊天时,我可以看到他的表情和状态,瞬间会安心很多。特别是一大家子人一起聊天的时候,爷爷每次都是静静地看我们吵闹,一聊通常都是一小时起步。”确实,电子设备给代际沟通提供了便利,打破了地理阻隔,将亲情交流从 “年度性团聚” 转变为 “日常化陪伴”,让老人感受到自己依然是子女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表面的热闹难以掩盖深层次的情感缺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情感联结依赖于身体接触、面部微表情和语气变化等非语言信息的传递,这些恰恰是电子设备难以还原的。赵爷爷坦言:“屏幕里的笑脸再灿烂,也比不上孩子握着我的手唠家常。”更值得反思的是,电子孝心可能加剧代际间的情感错位。部分子女认为频繁的视频通话就是尽孝,却忽略了老人真正渴望的是子女回家吃饭时的烟火气,是节日里围坐一堂的热闹氛围。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电子孝心沦为 “看得见的敷衍”,反而让老人在虚拟陪伴后陷入更深的孤独。

农村养老温度需不断提升

“十四五” 规划以来,民政部协同多部门大力支持农村敬老院建设改造,推进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护理能力。各地还充分挖掘 “近邻” 与 “熟人” 优势,组织老年协会、低龄健康老人、农村留守妇女等开展互助养老,切实打通农村养老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从根源上缓解子女养老压力。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指出,我国农村老龄化形势比城市更为严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 23.81%,远高于城镇,空巢、失能老人照护难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扶持与家庭关怀需双管齐下。

电子守望虽为乡村独居老人安全提供保障,却无法填补情感空缺。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强调,人类情感深度交互离不开身体在场与非语言信息传递。技术只是辅助,子女应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老人。《人民日报》也曾刊文指出,要让 “常回家看看” 成为社会共识,让养老有 “智慧” 更有温度。

“我们教会老人比心手势,却治不好他们挂断视频后的空洞眼神。”消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本质上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真实联结的过程。真正的陪伴需要温度与质感,需要子女跨越物理距离的拥抱,让“常回家看看”不只是一句空话!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