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在今年上半年调味品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海天味业凭借152.3亿元营收、39.14亿元归母净利润的业绩,看似交出了一份“逆市上扬”的答卷。但褪去盈利光环,其背后隐藏的经销商体系萎缩、海外业务停滞、核心品类增长乏力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所谓的增长韧性更像是“虚胖”,长期发展前景暗藏危机。
从渠道端来看,海天味业依赖的经销商网络正持续“缩水”,且调整多年仍未找到平衡。今年上半年,公司经销商数量净减少26家,截至期末仅剩6681家。回溯历史,2022年至2023年,其经销商数量已分别净减258家、581家,即便2024年短暂正增长,也难改整体下滑趋势。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此前盲目扩张埋下的隐患——2020年为对冲疫情冲击,公司一年净增1245家经销商,2022年再增379家,快速扩张导致渠道负荷过载,传统渠道与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渠道的价格冲突愈演愈烈,叠加原材料成本上涨、终端需求疲软,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积极性受挫。
尽管海天味业自2022年起启动经销商体系改革,试图通过淘汰低效经销商、去库存等方式优化渠道,但改革效果并未达预期。上半年线下渠道营收虽同比增长9.07%,但这一增长更多是建立在现有经销商“压货”或短期促销的基础上,并非市场需求的真实增长。更关键的是,连续多年的经销商缩减已造成部分下沉区域和弱势市场的覆盖缺口,这些空白区域正被区域中小品牌快速抢占,而海天味业短期内难以填补。与此同时,其线上渠道表现同样疲软,上半年线上收入仅8.4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6%,即便38.97%的增速看似亮眼,却远低于行业头部品牌在新零售渠道的渗透速度,在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的竞争力持续落后于竞品。
核心品类增长“失速”,则是海天味业面临的另一重困境。作为公司业绩的主要驱动力,酱油业务的表现直接决定其增长成色。但从数据来看,酱油业务的黄金增长期早已过去——2017年至2023年,酱油收入增速从16.59%一路下滑至-8.83%,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尽管2024年酱油业务同比增长8.87%,今年上半年又凭借健康系列产品实现增长,但这种增长更像是“昙花一现”,缺乏可持续性。一方面,国内酱油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小品牌通过推出零添加、功能性酱油等差异化产品,不断蚕食细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2022年“双标门”争议对海天味业品牌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仍未完全消除,部分消费者对其产品信任度下降,转向千禾味业、中炬高新等竞品。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为提振酱油销量,不断增加产品SKU,截至2024年末酱油SKU已达287个,但过多的SKU不仅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还导致资源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打造爆款产品,反而稀释了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海外业务作为海天味业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目前仍处于“起步即停滞”的状态,难以承担起业绩增量的重任。今年6月,公司在港股上市,计划将IPO募资额的20%用于海外市场拓展,但从上半年业绩来看,这一布局尚未产生实际效益。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市场收入占总营收比重高达95.61%,海外营收占比不足5%,且公司未在半年报中披露具体海外营收数据,这种“避而不谈”的态度,侧面反映出海外业务的惨淡现状。事实上,海天味业拓展海外市场面临着多重壁垒:一是文化差异导致产品适配难度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口味差异显著,酱油、蚝油等核心产品难以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二是国际调味品巨头早已在海外市场布局多年,海天味业作为后来者,需面对味好美、李锦记等品牌的激烈竞争,短期内难以突破市场壁垒;三是海外供应链建设需要长期投入,从生产基地建设到物流配送网络搭建,均需巨额资金和时间成本,而海天味业目前在海外的供应链能力薄弱,难以支撑大规模市场扩张。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调味品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原材料成本波动较大,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在这种背景下,海天味业的“逆市盈利”更多是依靠成本控制、渠道压货等短期手段实现,而非通过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长期策略构建核心竞争力。若不能尽快解决经销商体系萎缩、核心品类增长乏力、海外业务滞后等问题,其盈利优势将逐渐消失,甚至可能陷入业绩下滑的泥潭。
对于海天味业而言,当前的“逆市盈利”更像是一场“甜蜜的危机”。表面的业绩增长掩盖了深层次的经营问题,若不及时调整战略方向,补齐渠道、产品、海外市场的短板,其在调味品行业的龙头地位将面临严峻挑战,所谓的“增长神话”也终将难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