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


晨光漫过金庄村老宅的窗户时,七十七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任国和的手掌已在湿润的胶泥里苏醒。这双曾执掌淮阳泥泥狗协会的手,现如今弯曲如老树槐枝,但却在触到黄土的一瞬骤然灵巧。任国和坐在淮阳金庄村老宅的堂屋里,早晨的阳光洒进屋堂,在土墙上映射出排列整齐的影子。面前的木桌陈列着手艺传承的工具:木棍、钢筋、“亭子”、毛刷、刻刀,还有一只掉了漆的搪瓷盆,里面是用来在锅里化开染黑泥坯的黑色染料。

“孩子们都喜欢上我的课,喜欢听我讲每个泥泥狗背后的故事。”曾作为泥泥狗协会会长的任国和带着这门手艺已走进多所学校。“人祖猴要先定魂”。他捏起一块黄泥团,三两下揉搓成椭圆状,拇指按压出的一道凹痕便正是泥泥狗的生殖图腾密码。

黄泥团在他双手辗转,指尖掠过处,勾勒出泥泥狗的雏形,顶端对称的泥点勾勒出“人祖猴”的双眸,尽显泥泥狗的古朴稚拙。窗外传来鸟儿的啼鸣,身后的柜架上,百十个泥泥狗静默排列,从“九头鸟”到“猫拉猴”,皆是他带着匠人跑遍全县收集的纹样,晨光中的黑色底纹忽明忽灭,仿佛六千载的星辰落进了泥土里。

表 1-晾晒的泥泥狗

童年:从懵懂到泥巴启蒙

任国和的泥泥狗人生,始于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他回忆起最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泥泥狗的时候,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他和父辈的身上,泥巴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他瞪大眼睛,专注地观察着父辈手中的泥巴如何变幻成“小泥鳖”,童年时的任国和也抓起一团泥巴有模有样的揉搓成型,心中充满了对泥巴世界的无限好奇与向往。

“那时候都是跟着父辈学,把一团泥巴揉成长条,在那捏着玩,”任国和笑着说。他笑起来眼角里的皱纹里,还盛着当年的阳光。但正是这份“玩”的纯粹,让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后来他才明白,父亲捏的不只是泥偶,是淮阳人对“根”的念想,是母系社会生殖崇拜的密码,是中原大地上最早的图腾记忆。

转折:从匠人到文化传译者

1980年,淮阳县民间艺术泥泥狗协会成立,32岁的任国和担任协会会长。“全县八十多个老艺人,老的都七十开外,我还只是三十多岁。有人说我年轻气盛,我说‘泥泥狗不认岁数,只认手艺和心气’”。任国和说。

老一辈的艺人能把泥泥狗捏成花,却讲不出这其中的背景故事。任国和见过太多次:有人指着“人祖猴”问寓意,老艺人只会说“祖上传的”。任国和敏锐意识到:“光传个壳子,丢了里头的魂,算哪门子传承?”他也就是从担任泥泥狗协会会长起,自己就知道不能只会研究手艺了,还要会说、会讲。于是,任国和成了“会读书的手艺人”,看不懂的纹饰符号,说不清的文化内涵就翻阅地方志、找民俗专家。

 此后,任国和带着协会里的老伙计们,跟着市县文旅考察团的脚步,把泥泥狗的土腥味撒到了上海、深圳的展厅里。那些捏了半辈子的泥玩意儿,先后在全国民间工艺大展等赛事中摘得金奖,巴掌大的“人面猴”、“独角兽”装箱时,标签上的目的地渐渐印上了东京、首尔的地址。最让他记挂的是北京那场国际非遗展。展厅里,一位戴眼镜的日本学者蹲在“人祖猴”展品前,指尖悬在陶土表面迟迟没落下,看了足有二十分钟。“这是原始图腾崇拜的活化石吗?”对方举着手机翻译软件反复确认。任国和往展台前凑了凑,黝黑的手掌在粗布褂子上蹭了蹭,指着泥塑底座刻的“淮阳”二字:“这不是化石,是俺们祖祖辈辈揣在怀里的根。”

 在2006年,金庄就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在2010年任国和捐赠的《母子猴》、《六耳双面兽图腾》,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在2014年11月,淮阳泥泥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经过任国和等人的天南地北的文化宣传,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泥泥狗文化,邀请任国和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曾经只在淮阳庙会见过的泥塑,如今成了大学生论文里的 “研究样本”、电视台镜头里的 “非遗明星”,连千里外的文旅干部都揣着笔记本找上门来。“早先半个月难见个生面孔,现在院墙根的石板凳就没空过。” 陈凤兰擦着案台上的泥渍,围裙上还沾着新揉的黄土,“周一刚送走来写民俗论文的仨学生,周三县电视台的扛着机器又来了。” 说话间,院门外传来电动车铃响,她抬头往门口瞅了瞅:“估摸着又是来打听学手艺的。”

 除了参加各种泥泥狗相关的活动,任国和也会抽空去中小学授课,“郑州的学校、周口的学校、淮阳的学校,收的学生都已经上千了。”“我去上课不是只教学生咋捏这个泥泥狗,这个捏制方法我都是在课堂上最后再教,我要让学生们知道,这个作品叫啥,它为什么是这个造型,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它又有什么寓意。”任国和说。任国和的妻子陈凤兰说:“你知道为什么先讲内涵,再传技术吗?就是因为之前老一辈的那些手艺人虽然手艺做得好,但是你让他去说些什么,他说不出来,他只会说就是这么传下来的。”

 老一辈的手艺人由于知识的匮乏,使得人们只能知道泥泥狗的“型”,却不知道泥泥狗背后的“意”,任国和先生对此种现象也是深感忧虑,他认为泥泥狗传承的不仅仅是泥泥狗本身,传承的更应该是泥泥狗文化,这种文化内涵才是淮阳人的精神所在和内涵所在。任国和用四十多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手艺复制,而是让每一块泥土都记得自己的文化基因。

表 2-任国和在讲解《人祖猴》

守正:从坚守到与创新并存

任国和认为泥泥狗在长期的创新过程中,始终要坚守的有三不变:黑色打底不变、五色点化、纹饰符号不变。

“黑底是根基”。任国和认为,泥泥狗的黑底有三种意义:一是中原文化以黑为美,崇尚黑色;二是黑色代表一个人的秉性耿直;三是黑色代表着文化的厚重感、神秘感和敬畏感。“所以淮阳的泥泥狗必须要打黑底,不是黑底的泥泥狗就不算是淮阳的泥泥狗。”任国和说。

“五色彩纹是灵魂”。任国和拿出一根高粱杆“亭子”——“这是一种特制的画笔,将成熟的高粱杆顶端劈开,修个尖,蘸上颜料就可以点化泥泥狗。”泥泥狗用于点化的颜色有五种,即红、黄、蓝、绿、白。其中的红、蓝、绿、白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四象”,红色代表南朱雀、黄色代表大地、蓝色代表东青龙、绿色代表北玄武、白色代表西白虎。但是,在长久的制作过程中,任国和发现由于传统天然矿物或植物颜料存在掉色的情况,很容易影响作品的美观,于是就创新使用丙烯颜料,解决了制作过程中掉色的问题。

表 3-淮阳泥泥狗

泥泥狗的纹饰图样大多有一些女性生殖符号,是由生殖系统抽象而来,泥泥狗起源于母系社会,在泥泥狗上面勾画的生殖符号表达了对女性的崇拜。“有的人在泥泥狗上面画荷花,不画生殖符号,却还说那是泥泥狗,我不认为那是泥泥狗,因为他做的时候不知道淮阳泥泥狗的两大特点:生殖文化和图腾文化。”任国和说。

更让他忧心的是泥泥狗模具的泛滥,泥泥狗本就是通过纯手工才能体现出艺人对艺术付出的心血,但现在却出现了通过模具进行规模生产的现象。“前几年有人从外地弄来模具,一压就是一个,一天能做几十上百个,这哪是传承手艺啊,这变成了传承模具了。”他从柜子里拿出一只模具泥泥狗,线条光滑规整,但却失去了手工泥泥狗的灵气。流水线生产复制的只能是形状,却复制不了泥土里的魂,每只泥泥狗的纹路都应保持着手工刻制的毛糙感,每次揉搓的痕迹都是在跟泥土的对话。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在兵马俑上发现了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指纹,这留下的指纹就仿佛架起了古代人与现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时光对话,这指纹看似微小,却让历史研究从宏大叙事转向对“具体的人”的关注,印证古人对技艺个性的坚守。

之前二月会,县里举办了场“无模捏制”大赛,参赛的艺人只有极少人能在限时范围内制作完成,其中就有任国和的儿子和儿媳。“为了保证大赛的公平性,我没去参加,假如我去参加,我十几分钟就捏好了,各种泥泥狗造型都印在我的脑子里,全是肌肉记忆。”任国和笑着说。

有一次,临近高考,任国和想通过泥泥狗表达一下自己对学生的美好祝愿,便即兴创作了一款泥泥狗,“这是‘独占鳌头’,下面是个乌龟,乌龟背上是个凤凰,龟背沉稳如磐,凤首昂扬似火,寓意着考试独占鳌头,给娃们讨个好彩头。”就这样,任国和在“三不变”的基础上融合形意和语义,创造了“独占鳌头”这个作品。在多年的制作中,任国和在“三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他的作品从十几种创新到现在的传统造人系列、传统吉祥物系列、现代吉祥物系列等七个系列八百余种。

表 4-《独占鳌头》作品

共富:从一人守艺到一村致富

任国和的人生像团揉了七十年的黄泥,每道纹路都裹着故事。他还曾当过六年的文艺兵,从部队转业回来后于1982年就当上了金庄大队支书,这一当就是20多年,并于2011年注册成立了淮阳县金辉泥泥狗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会员主要是由金庄泥泥狗制作艺人组成,一百二十多个社员里,八九个核心老手艺人都是捏泥捏到指节变形的主儿:后院棚子里,王大爷抡着钢筋捶泥;前院案台上,七八位中年女性围坐成圈,指尖翻飞间,黄泥在掌心渐成“人面猴”的轮廓;最东头的小屋里,也有人正拿着芦苇笔点化,黑底上晕开的朱砂点,比教科书里的标点还规整。任国和蹲在晾坯架前,捡起块晒得半干的 “独角兽” 吹了吹浮尘,“捶泥的管把黄土揉出筋骨,捏坯的得让老纹样不走形,点化的要敢在黑底上见精神,各干各的营生,手里的泥却都往一处使劲。”

谈及任国和成立泥泥狗合作社的初衷,任国和回答道:“干支书的时候我带着全村三千多人做泥泥狗。后来不当支书了,夜里躺床上总是琢磨:这手艺不能散,乡亲们的日子更不能散。成立合作社,我的出发点就是共同致富,我要把淮阳泥泥狗宣传出去,将泥泥狗这个民间艺术发展成一个文化产业,让别人提起来淮阳泥泥狗就能想到金庄的泥泥狗。”

任国和说:“现在,我们村的泥泥狗可没少坐飞机、轮船,去过美国,去过日本,也去过东南亚,年销售额都上千万元。”如今,任国和已经退居二线,主要从事一些泥泥狗文化顾问和课堂教学内容,金辉泥泥狗合作社也已经全权交给儿子任恒伟管理。

在采访过程中,无数次被屋内的泥泥狗所震撼,每个泥泥狗大小不一、造型不一,全都是艺人脑海中信仰的具象化,那看似简单的黑色底纹,实则承载中原大地的基因密码。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借助自己的热情,将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