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清晨六点四十分,天光未亮,A大学图书馆南门已排起长队。七点整,闸机开启,人群如潮水涌入。人群中,大三女生小薇一眼就锁定了她的“学习搭子”——那个总穿灰色连帽卫衣、背着帆布包的女孩。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并肩走向三楼东区的固定座位。这是她们连续第87天“打卡”学习。

书包刚放下,小薇便从夹层抽出一张手写便签递过去:“昨天你错的五道政治题,我都批注好了。”对方点点头,从笔袋里掏出一支蓝色荧光笔,在错题旁画上醒目标记。随记开始交换今日的伴学小零食,一上午,两人几乎没说一句话,只有翻书声、写字声和偶尔递过的草稿纸。直到中午十二点,她们才收拾东西,一起去食堂吃午餐。

“一个人学十分钟就想刷手机,两个人坐在一起,连走神都显得不礼貌。”小薇笑着说。她和这位“学习搭子”小林,是在学校超话上“配对”成功的。一个想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一个要冲刺郑大的新传院,目标不同,节奏却惊人一致。她们不聊感情、不谈家庭,甚至很少闲聊。但小薇觉得,这种“纯粹”的关系反而更安心。“她不会问我‘你怎么还不恋爱’,也不会抱怨我回消息慢。我们只在学习这件事上彼此支撑。”

而在三千公里外的川西高原,摄影系男生宇轩正和“旅行搭子”挤在一辆破旧的越野车里,颠簸在理塘至稻城的泥泞山路上。车窗外是连绵雪山,车内两人却为一张照片争执不下——宇轩想等日落后的蓝调时刻,阿哲却坚持立刻拍摄,怕错过光线。争执持续了十分钟,最终在理塘一家小茶馆里,两人喝着酥油茶和解。

“我们不是朋友,但比朋友更专注。”宇轩说,“他只关心构图,我只在乎光线,没人问‘你最近过得好吗’。”

这是一场正在中国高校悄然蔓延的社交实验——“搭子社交”。从考试同行、自习监督,到拼演唱会票、组漫展搭子,大学生们正用“精准匹配”的方式,重构人际关系。微博、小红书、校园集市成了新型“婚介所”,关键词是“考研”“旅行”“脱口秀”“探店”。有人笑称:“万物皆可搭,只要需求对得上。”

据QuestMobile《2024兴趣社群洞察》显示,小红书“求搭子”相关笔记同比暴涨210%。另外,2024年全年“搭子”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量达到1299.3万,互动量高达33.3亿。豆瓣小组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搭子”相关话题月均新增讨论量突破12万,2024年“找搭子”类帖子同比增长近300%。这种轻量化、目标导向的社交模式,既是对快节奏生活的回应,也是对传统“深度友谊”压力的逃离。它不承诺长久陪伴,也不要求情感透支,只需在某一刻,你们恰好同频。

但当“搭子”成为日常,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我们是否正在用效率取代温度?用功能替代情感?在一次次精准配对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更深了,还是更薄了?

“我们不是朋友,但彼此支撑着走完考研全程”

小薇第一次发帖是在去年5月。她在学校微博超话发帖:“求图书馆学习搭子,法学硕士,目标院校西南政法,每天能坚持6小时以上学习者优先。”帖子发出不到两小时,私信就涌进来十几条。她最终选中了文播院的小林——一个说话轻声细语、笔记工整得像印刷体的女孩。

起初,两人只是并排坐着,各自埋头。但渐渐地,她们开始共享复习节奏:早上过英语单词,下午各自学习专业课,晚上互问政治。小薇记得有次自己状态极差,几乎要放弃,小林默默递来一张纸条:“你昨天错的五道题,我都批注好了,要不要对一下?”那一刻,她差点哭出来。

她们从不聊感情、不谈家庭,甚至很少闲聊。但小薇觉得,这种“纯粹”的关系反而更安心。“她不会问我‘你怎么还不恋爱’,也不会抱怨我回消息慢。我们只在学习这件事上彼此支撑。”直到初试结束,两人拥抱告别,约定“如果都上线,复试再见”。后来小林遗憾一志愿落榜,小薇去安慰她时才发现,这是她们第一次谈心超过十分钟。

“原来疼爱她的爷爷在她备考期间生了重病,怕她分心,家里一直瞒着,但还是没能挺过来,考研前夕离世了,她一直自己扛着。”小薇说,“考研前一个月左右她确实有一周不在学习,之说家里有事回去一趟,自己也没多想,如果早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多问一句?”她顿了顿,“但也许,正因为不知道,我们才能坚持这么久。”

“我们一起看了雪山,但加不了微信好友”

宇轩一直梦想去川西拍星空。可一个人出行成本高,又怕安全问题。他在小红书发帖:“找9月同行川西环线搭子,摄影爱好者优先,预算4000以内,能接受非标住宿。”三天内收到近百条回复。他最终选定一个叫阿哲的男生——看了他的主页,两人在摄影风格、行程规划上高度一致。

旅途中,一切按计划进行:AA付款、轮流开车、分工拍摄。但在第三天,矛盾爆发了。宇轩想住进一家藏式民宿,价格稍贵但视野绝佳;阿哲坚持住青旅,认为“省下的钱可以多租一天无人机”。争执持续了半小时,最终妥协订了折中方案。

“我们不是来交朋友的,是来完成各自目标的。”阿哲说。七天行程结束,两人在机场告别,甚至没加微信。“下次如果还有类似路线,我们可以再搭。”这是他们最后一句对话。

回校后,宇轩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和陌生人的七日雪山。”评论区有人问:“这人谁啊?”他想了想,回复:“一个搭子。”

这并非孤例。在某高校“搭子墙”群组中,分类精细到“仅限周三晚羽毛球”“双人拼奶茶”“图书馆静音区搭子”“仅限看展不聊天”。一位大一学生坦言:“我不擅长社交,但找个搭子,就像租了个临时情绪支架。”

“搭子社交”的兴起,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洪长晖在《趣缘式随机松散关系:透视搭子社交的社会症结》一文中指出:搭子社交是“趣缘式随机松散关系”,其本质是个人本位,自我实现、自我关注胜于共享、责任,反映人际交往中个人主义泛滥的可能趋势。不少学者对此也发表了看法,认为这种模式满足了归属感的最低需求,但它像快餐——能果腹,却难滋养。长期依赖此类关系,可能导致情感表达能力退化,甚至影响未来亲密关系的建立。

这一观点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一位ID为“白日梦想家”的网友留言:“我找到了五个搭子,却没有一个能深夜打电话的人。”这条评论获赞过万。

另一位网友“仰泳的雨”则持不同看法:“我考研时和搭子每天学习十小时,后来也成了好的朋友。谁说搭子不能变朋友?”

“我可以和你一起做任何事,但不想知道你为什么难过”

这或许是“搭子时代”最真实的注脚。它既是一场解放——从复杂人情中抽身,专注自我成长;也是一次妥协——以情感的浅层化,换取社交的可控性。

黄河科技学院辅导员邵成在班会上提到这一现象时,学生们集体鼓掌。“他们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透。”他说,“‘搭子’给了他们一个安全距离。你可以参与他们的生活,但不必承担他们的情绪。”

邵成观察到,不少学生在宿舍、班级中感到压抑,却能在“搭子”关系中获得喘息。“有个男生跟我说,‘我和室友住了一年相处起来还是很拘谨,但我和羽毛球搭子每周打一次,感觉特别放松’。”

这种“功能化社交”也引发了家长的担忧。母亲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怕孩子在这种社交中遇到不好的人,被带坏。而且这种基于特定活动的交往,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不愿意与搭子之外的人分享交流?”

但她也承认,时代变了。“我们那会儿靠书信、靠聚会维系关系,现在的孩子用算法匹配需求。作为家长,我能做的,是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保持清醒。”

“寻找搭子,或许是为了某天不再需要搭子”

“搭子社交”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它是时代情绪的产物,是年轻人在孤独与连接之间走出的一条中间道路。

它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不止于“朋友”或“陌生人”的二元对立。它可以是短暂的同行,也可以是专注的协作,甚至是一种“有限共享”的亲密。

但也要警惕,当“功能匹配”成为唯一标准,我们是否正在将人际关系工具化?当每一次社交都带着明确目的,我们是否正在丧失“无意义闲聊”的能力?

一位大学生在采访结束时对我说:“我找搭子,不是为了永远停留在表面。我只是希望,在我还没准备好敞开心扉的时候,至少有人能和我一起走一段路。”

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搭子社交”最深层的意义——它不是终点,而是过渡;不是替代,而是准备。

毕竟,人终究不只是“需求的集合体”。我们寻找搭子,或许正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需要搭子。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