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德

编辑/子夜

今年以来,播客行业进入新一轮变动期。

先是喜马拉雅被腾讯音乐收购,没过多久,另一个头部平台小宇宙被曝出有三位核心高管相继离职。

一边老玩家风波不断,一边也有更多新玩家入场——微博、B站、抖音这些主流平台,都在这个时候加码布局音频赛道。

近期蚂蚁集团主办的2025外滩大会上,音频内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赛道之一。我们注意到,微博音频以市集和多场论坛的形式深度参与,在“微博音频创享日”活动当天,其请来“半个博客圈”的重量级嘉宾,话题覆盖AI技术、女性成长等多个热门话题。

为什么大家都看好播客?最近几年,不管是内容数量还是听众人数,播客的增长速度都特别快。根据CNNIC发布的报告,国内网络音频应用的用户规模已达到约3.4亿。

行业变动期,往往也是创作者的“流动期”。许多音频创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到底哪个平台,才能真正帮我积累粉丝、实现破圈,甚至稳定变现?”

播客《过刊》主播葛小姐告诉连线Insight,一个理想的音频平台,应该能帮大众更好地了解并消费播客,帮助用户建立收听习惯。

目前,中文播客听众画像通常清晰而集中,多以高学历、高信息要求的一二线城市人群为主。微博、B站、抖音这些平台的优势就在于用户量大、覆盖面广,什么圈层的人都有。

但问题在于,这些用户是否愿意为长音频内容停留?创作者能否在这些平台上成功经营个人IP,将偶然点进来的听众,转化为愿意一直追随的“铁粉”?

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创作路径,也在悄然重塑中文播客的生态地图。

1、播客创作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平台?

播客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鲜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由苹果的iPod和“Broadcast”组合而成。不过在国内,播客真正被大众关注,还是从2020年左右才开始。

此后,几乎年年都有人说“播客元年”来了,可它却始终不温不火,慢慢大家都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个“慢生意”。

2024年,局面开始转变。越来越多平台开始认真看待音频,甚至提出一个新思路:图文、视频都可以音频化。

从微博、抖音到B站,纷纷上线音频功能,后者正成为这些平台内容生态的重要补充,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在此背景下,各平台依据自身基因,展开了不同动作。

目前来看,视频播客成了短视频平台发力音频的一个重要方向。

抖音就在谨慎试水,2025年6月,它在精选板块推出了《精选奇遇记》,跟播客厂牌JustPod合作,邀请平台上的头部创作者聊职业、旅行这些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

B站则显得更积极,直接打出“上B站,看播客”的口号,主打视频播客,引入知名播主、名人,内容偏重一小时左右的深度节目。

微博选择了两条腿走路,同时发力视频播客和音频播客,并且巧妙地把播客“嵌”进了原有的内容生态里。

图源微博APP截图

从明星、大V到图文创作者,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微博用音频发声。他们的主页有了单独的音频板块,很多内容也从微博热点衍生出来,社交属性和互动性特别强。这也让微博成了很多播客破圈、被更多人看见的关键场所。

《过刊》主播葛小姐提到,微博这类平台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它能让完全不了解播客的人开始听播客,甚至养成收听习惯。在她看来,微博或许是最有潜力推动播客大众化的平台之一。

这源于各个平台生态属性的差异化,催发了创作者不同的发展方向。

例如,微博对音频创作者最大的加持,来自于它源源不断的“热点活水”。

每天几百个热门话题,从潮玩LABUBU爆红到《黑神话:悟空》出圈,覆盖文化、科技、社会动态方方面面……这些都成了音频内容的天然选题库。

播客《全糖主义》主播“菜刀太后”提到,她会经常刷微博热搜,看到有表达欲的话题,就直接做成播客内容。

《过刊》主播葛小姐也提到,微博的不同板块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综合流是大众正在关注什么,广场更像实时跟帖,热搜则反映集体共识,整体就像一个真正的“公共会客厅”,在当下尤其难得。

她看中的是微博泛娱乐属性强,所以专门在微博做文娱类内容剖析,比如专栏“内娱过往”,就是从2008年《北京欢迎你》切入,逐年梳理文化热点变迁,像拼图一样串联起大众共同的记忆地图。

图源《过刊》播客截图

正因为微博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社会,很多创作者也选择借助热点展开深度解读。

年初小米SU7一些车主超速驾驶引发争议,“百车全说三刀”就借势做了一期节目,但这期节目没有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理性分析智能驾驶在高速路上的使用安全。这期节目播放量达到77万,实现了热点与深度的结合。

另一个例子是“花总丢了金箍棒”,他在今年初发布的《逃出妙瓦底:电诈集中营》讲述一名受害者从缅北电诈园区逃脱的经历,单期播放超500万,收获1.1万次转发和1.6万次点赞,放大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可以说,在微博上,热搜负责把热点话题“推起来”。而音频内容,则把这些热点“讲深了”。一个提供入口,一个延伸解读——两者搭配,天然契合。

播客创作者逐渐意识到,不同平台承载不同价值。

对创作者来说,多平台运营已成为扩大影响力、将泛粉转化为铁粉的关键策略。

2、播客创作者,找到了意想不到的“知音”

播客节目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内容做得好不好,更在于能不能找到“对”的人来听。

中文播客的听众画像往往清晰且集中。Justpod年度报告显示,其核心人群多位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教育背景良好,对信息质量有较高要求。

而主流社交平台,用户结构非常多元,几乎覆盖所有人群和兴趣圈层。

例如微博,无论内容聚焦体育、汽车、商业还是人文,创作者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同好”。

比如中医专家徐文兵就发现,微博用户对中医内容非常友好。他早期的一档节目《黄帝内经》,经过重新剪辑发布在微博上,仅半年播放量就超过了两千万。

这表明,哪怕内容非常垂直小众,也有机会被听到。

更重要的是,部分主流平台的用户不仅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也愿意为优质长内容驻足。

《过刊》主播葛小姐提到,听众一旦发现优质栏目,收听两三期后极易形成习惯:“比如一部新电影上映,用户会下意识去找常听的播客,看播客如何讨论——这仿佛一场随时发起的聊天。”

再举个例子,“花总丟了金箍棒”在微博发布的《逃出妙瓦底:电诈集中营》那期节目,虽然内容偏深度,但评论量达到1300多条,其中有简短共鸣,也有听众认真写下的感受与总结。

可以说,微博是少数既能传递热点、又容得下深度内容的综合型平台。

海量用户在这里不仅追新闻、看资讯,也习惯沉浸于有信息量的长内容——正如微博一直以来的长微博功能,培养出了用户对深度表达的接受度。

而找到听众之后,更关键的是建立连接。

在这个重视个人IP的时代,用户更容易对播客中的人格化表达产生共鸣,也愿意主动了解主播背后的故事。

《凹凸电波》主理人刘刘子曾表示:微博让听众不仅能听节目,更能“看懂”主播这个人。

很多创作者也借助播客强化了个人IP。

比如“百车全说三刀”的主理人三刀就说,他选择在微博发音频,正是因为“这里做个人IP效率非常高”。

他举了个例子,来讲不同平台粉丝之间的区别。他说,比如走在大街上,抖音用户可能觉得你脸熟,但通常叫不出名字,像路上偶遇的“点头之交”;B站粉丝更熟悉你的内容,把你当成一个脱口秀演员或小明星来看待,线下见面愿意合影,但仍带点距离感。

而他在微博积攒的播客听众则更像老朋友,一旦听说你要去他的城市,就会主动邀约吃饭,甚至提出帮你备车接送,这种信任和亲近感,是其他平台很难复制的。

图源“百车全说三刀”微博

同时,他将自己的播客比作“烧烤摊”:“几个哥们坐在一起,边撸串边聊车——‘哎,这车我试了,优缺点怎么样,适合什么人开’。”这种轻松真实的氛围,很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类似的,从图文转型音频的主播“菜刀太后”也发现,老粉丝通过播客“更了解我的成长过程和对事件的看法”。

《过刊》主播葛小姐则从用户角度补充道:“听一个人声音久了,会对他形成特定认知。缺乏画面反而拓展了想象空间,带来很强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中往往还带着听众自己的投射与期待。”

高强度互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连接。

三刀认为播客是一个积累铁粉的好渠道,目前他在私域积累了10余万粉丝,最多时一天能加一两百人的微信,直到现在仍每天有不少听众申请加入。

而支持多类型内容共存的平台,也为音频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微博,主播可以用图文补充节目花絮,观众则在评论区交流感悟,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

对于播客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更高效的知音寻找之路——不仅要让内容被听到,更要让声音被听懂,被记住。

3、让“声音”变成“声量”,是播客创作者迫切需要的

“播客是一个慢流量、慢回报的赛道”,这已成为多数创作者的共识。

《过刊》主播葛小姐将这一现象形容为“阶段性的热”——时不时给你一点希望,让你觉得有奔头,继续往前赶;等热度稍退,新一波的关注可能又来了。

“每年都有人说‘播客元年’,但这个浪头没有掀得很高,站在金字塔顶尖的节目依然罕见。”

大多数创作者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渴望破圈、想要被听见,也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变现。

破圈之路首先关乎内容形态。

葛小姐认为,业内仍在探索,音频出圈究竟应依靠传统的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深度对谈,还是转向短音频?如果变短了,那还算是播客吗?

这些问题尚未有定论,但大家都在期待能出现“破圈”的内容形态。

好在主流社交平台的入场,正在帮播客打破小众圈层、走向更广泛的听众。

很多平台都在努力推播客,想把这个市场做大。葛小姐坦言,作为创作者,能感受到这股推动新趋势的热情和诚意。

破圈离不开流量支撑。

一方面,社交媒体海量的用户为播客带来了持续曝光的机会。比如“菜刀太后”刚发第一条音频,申请推广后,第二天点击就破了百万,让她直呼平台“真是下血本了”。

这样的曝光直接带动了粉丝增长——《微博音频声量报告》显示,2024年多个栏目涨粉数十万,其中“凸凹电波”1-9月涨粉43万,“文化有限FM”涨了28万。

另一方面,那些话题强、有深度或趣味十足的音频,也更容易从私域流向公域,打破原来的听众壁垒。

微博的热搜、推荐流、话题页和大V转发,都成了播客破圈的“加速器”。

葛小姐觉得,微博像一个独特的“公共客厅”:既不像朋友圈那么私密,也不像新闻资讯平台那么正式,大家可以在一个舒服的距离里观察社会、讨论热点。

而对创作者来说,微博混合了公域与私域的流量,提供了更多破圈选择。

例如,《过刊》在微博做播客以来,共制作了近30期节目,单期最高播放量达到了80万;“花总丢了金箍棒”的8期节目平均播放量达135万次,单期最高突破500万。

这种热度还吸引了很多原本不做音频的大V开始尝试播客——不管是来自汽车、体育还是时尚领域,大家都逐渐加入进来。

这些“跨界玩家”让音频生态真正“活”了起来。微博上已有超过1.5万音频创作者,累计发布58万条音频。

平台内不同领域的KOL——尤其是知识、娱乐、生活类博主——也天然具备转型播客的潜力。他们的图文、视频内容,也可以用音频的形式呈现,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效率。

人来了,曝光多了,商业可能性也就出现了。

虽然播客整体还处在商业化的早期,但更大的流量意味着更多的合作机会。

目前常见的变现方式包括广告、付费内容、线下活动等。

比如《过刊》最近与Prada合作,没有采用常规口播,而是做了一部原创播客剧,重新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传递品牌期待的女性多元形象。他们也希望未来能接到更多商单,或者开发付费专栏。

图源《过刊》相关节目截图

此外,不少播客已经在节目里植入品牌冠名,比如《凸凹电波》合作的品牌涵盖国货护肤、医美等领域。

音频广告多以口播形式植入,甚至写在微博文案中二次强调。

口播广告由于伴随感强、触达场景自然,反而效果更突出。

回过头看,播客曾经像是一座座“孤岛”:安静、独立、依靠口碑慢慢生长。

而现在,主流平台正在将它们连接成一片新“大陆”——这里有更密集的人群、更活跃的互动,以及更频繁的破圈可能。

对创作者而言,这是既保持自己的调性,也让声音被更多想听的人听见。

能为创作者提供真正成长空间的平台,方能在音频升级战中赢得信任与未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连线Insight

连线Insight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