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太原网安部门破获一起利用某网络招聘平台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吴某被依法刑拘。
据了解,吴某自2024年8月起,利用其经营的某网络账号,与信息买家勾结,长期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通过虚构高薪职位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非法获取应聘者的姓名、手机号、即时通讯软件账号、履职经历等敏感信息,并出售牟利,累计出售公民个人信息3200余条,获利9800余元。
看到这条新闻,不少打工人直呼怕了——工作还没找到,自己竟先被“卖”。找工作本就不容易,求职平台又成了隐私信息泄露的洞口,更是让人担忧。出售的简历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引得网友调侃:“再也不用怀疑自己的价值了,咱也是身价好几十的人了。”玩笑背后是非常严峻的事实。
出售求职者简历是行业顽疾,不少招聘平台都曾被曝光这一问题。不法分子有的伪装成企业,虚构高薪职位吸引求职者;有的诱惑在职HR,利用职务便利转卖求职简历;有的山寨公文公章,骗取求职者信任……以上种种,不但可能让受害者错过真正的招聘机会,更严重的是,泄露个人隐私,还可能给诈骗开了后门。
唯有不遗余力坚决打击,才能让这些“黑手”知道疼。招聘平台作为连接招聘和应聘双方的中间者,应尽到信息安全保障的责任和义务。针对违法倒卖简历的行径,平台有没有成熟的应对方案?后续该如何强化审核,及时清理虚假招聘的账户?平台守土有责,需提高技术和服务,例如运用AI技术,审核企业职位信息及聊天关键词、识别违规信息或异常行为、及时推送安全提示等,捍卫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斩断简历倒卖灰产,亦需用法治的重锤严肃打击,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监管部门应当密切关注、尽早介入,通过持续治理形成持续威慑,敦促平台坚守底线,不断夯实安全责任义务。打击灰色产业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求职投简历绝不能沦为一门生意。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