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瀚
每到周末,都市人去逛商场休闲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然而就在最近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的消息引发了热议,大家真的不爱逛商场了吗?
一、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
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最近两年,国内商场越来越冷清,很多大商场里门可罗雀。由于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商场不得不关门或者转让。而且越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商场,关门和转让的越多。为什么看上去消费力最强的大城市,商场反而开不下去了呢?
从上海来看,多家大型商场已经在这两年陆续关门,比如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等等,这些都在上海经营了30年左右,曾经是上海最具人气的商场。
从北京来看,虽然关门倒闭的大商场还不多,但也是寒气逼人。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今年5月份,国内最高端的顶奢商场北京SKP易主,北京华联将股权转让,退出了这家全球“店王”。北京SKP是国内高端商场的一面旗帜和风向标,当北京SKP都开始被出售,国内商场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来看,2024年,全国社消总额同比增长3.5%,而上海社消增速同比下降了3.1%,北京下降了2.7%,是全国为数不多出现负增长的城市。另外两座一线城市虽然没有负增长,但是增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社消增速1.1%,广州增速为0.03%。
二、大家都不爱逛商场了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场闭店的消息不断传来,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大家真的不爱逛商场了吗?
首先,为什么大商场模式能够在中国各地快速走红?回顾历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市场迅速扩张。在这一背景下,大型百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当时人们购物、休闲、社交的主要场所。从北京的王府井到上海的南京路,从广州的天河城到成都的春熙路,这些地标性商场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消费记忆,更象征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城市文明的进步。在那个“商品稀缺”的年代,商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是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核心载体。在那个时代,商场不仅是人们购买生活用品的场所,更是家庭聚会、朋友社交的重要空间。一家人周末逛商场,购物、吃饭、看电影,成为了许多家庭固定的休闲模式。商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商场为核心的商业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其次,电商时代正在加速商场逻辑的变革。伴随着商业形态的快速迭代与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电商的崛起对传统商场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场的生存逻辑与发展路径。过去,商场的核心功能是“卖商品”——通过集中陈列、品牌集合和现场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然而,随着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线上购物以其价格透明、选择多样、配送便捷等优势,迅速占领了大众消费市场,尤其是在服装、日用品、电子产品等领域,线上渠道几乎实现了全面覆盖。面对这一趋势,传统商场若固守“以商品销售为主”的旧有模式,无疑将陷入被动。因此,近年来,大量商场开始主动转型,其功能定位从“商品交易中心”逐步转向“体验与生活方式空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商场将主力业态从零售转向餐饮、娱乐、亲子、健身、文化展览等体验式消费项目。然而,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商场都具备转型升级的能力。那些地处偏远、硬件老化、运营能力薄弱的商场,由于缺乏资本投入与创新动力,难以完成业态重构,最终只能被市场无情淘汰。
第三,反向消费的走红也带来了商场业态的压力。近年来,全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向反向消费转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和奢华。这种实用主义的消费倾向,直接导致了传统商场的节节败退。在传统商场中,部分商品由于品牌溢价、商场运营成本分摊等因素,价格相对较高。而如今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更加谨慎地权衡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对于那些价格虚高、实用性不强的商品,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此外,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也更加注重消费体验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商场千篇一律的布局和商品陈列,以及较为单一的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一些新兴的零售业态,如折扣店、仓储式会员店等,以其简洁的购物环境、高性价比的商品组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进一步分流了传统商场的客源。
第四,消费正在向着服务型消费、悦己型消费转变。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商场的人流量在持续减少,而旅游景点、户外运动场所、文化演出场馆的人气却不断攀升。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消费结构的深刻转型——从“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和“悦己型消费”加速演进。人们不再满足于“买买买”的短暂快感,而是更加追求精神满足、情感共鸣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一顿精心准备的美食、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这些能够带来持久幸福感的活动,正在取代传统的购物行为,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传统商场虽然也在努力引入体验业态,但其本质仍是封闭的、商业化的空间,难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逃离感”和“自由感”。相比之下,自然景区、文化街区、艺术空间等开放性场所,更能满足人们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因此,商场的“冷清”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消费偏好变迁的缩影。
因此,商场闭店现象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大家不爱逛商场了,而是“逛”的方式和目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者依然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他们不再愿意为单一的购物行为付出时间和金钱。未来的商业空间,必须超越“卖货”的局限,真正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生活枢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消费者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