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见
从被网信办点名约谈,到火速发布整改公告,小红书的热搜治理动作看似雷厉风行,却像是撕开了一个更深的口子:涉黄招募、针孔摄像头、未成年人色情交易导流……这些灰色地带依然活跃在平台的推荐页和搜索词下,甚至不断换壳重生。整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题,是如何在流量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把“清朗”落到每一次推荐、每一条笔记。
一:约谈与回应
9月11日上午,国家网信办发布通报,指出小红书存在热搜榜单管理不善问题。通报明确,小红书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明星八卦、琐事词条等内容,带来不良舆论导向,破坏了网络信息生态。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网信部门指导上海市网信办依法对小红书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等措施,并要求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督促平台切实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
通报强调,网信部门将持续聚焦破坏网络生态的突出问题,发挥执法“利剑”作用,推动平台在内容分发、算法推荐、榜单排序等环节完成整改,确保网络空间清朗。
当天下午,小红书官方发文回应表示:小红书官方发文回应称,诚恳接受,深刻吸取教训,认真落实整改要求。小红书已对照网信部门的要求,第一时间成立整改专项工作小组,推进热搜榜单生态专项治理,进一步提升热搜榜单管理能力。平台将在网信部门的指导下,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切实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同时虚心接受广大用户和社会舆论监督,积极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这一系列动作意味着小红书进入了新的“整改周期”。但公众也在关注:整改热搜只是第一步,能否触及平台更深层次的内容问题?
二:调查回溯:平台阴影未散
实际上,在热搜之外,涉黄灰色内容、违规导流、未成年人保护等更复杂的治理挑战依然存在。小红书如何在保持内容活跃度与净化信息生态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接下来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早在8月14日,我们发布了《小红书首页,推荐的不只是种草,还有涉黄招聘、诈骗链接与偷拍设备》,将小红书首页推荐的灰色地带公开化:搜索关键词或者发现页,出现私影招募的笔记,招募小姐提供涉黄擦边服务;部分账号发布擦边内容导流第三方平台进行约炮诈骗。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上还存在不少博主发布笔记视频售卖伪装成打火机、闹钟、充电宝等日用品的针孔摄像头,普通用户很难察觉其中的风险。
文章发布后,后台便收到了来自小红书的投诉,投诉理由是:相关文章存在大量拼接、失实性内容,具体举证已附在撤稿函中,如该稿件持续传播,企业将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维护合法权益。
8月28日,我们再次发布《央视曝光的万能遥控器与针孔摄像头:在小红书死灰复燃》,把问题推到了更直白的层面。尽管央视早已曝光并点名违法违规的万能道闸遥控器,但在小红书搜索相关词条,依然能找到商家公然售卖的笔记。除了销售,还能看到一些博主发布“教学视频”,详细介绍遥控器使用方法。
文章发布后,后台随即又接到了小红书的投诉称:我们多次发布涉企不实内容,已经启动司法取证。
面对两篇调查,小红书是质疑、投诉撤稿、采取法律路径,可谓是反应十分迅速和强硬。
然而,后续跟进调查显示,这些问题并未彻底消失。涉黄招募笔记依然存在,名为“马铃薯是土豆吗”的博主发布发布招募私影工作的笔记,私信后被导流之第三方平台便出示了一份套餐价格表,并且提供打飞机和外出的服务,该博主直言:小红书所有的私影店铺尺度比我们还大的都有。
(图源:小红书)
小红书另一个名为“橘子海”的博主,同样是发布私影招募后导流至第三方平台,也是包含打飞机等擦边涉黄服务。
(图源:小红书)
而针孔摄像头同样存在,在小红书发现页,就有名为“DVA实验室”的博主发布针孔摄像头的视频。另一个名为“Wifi摄像模组的则是导流在第三方平台进行350元一个的价格进行售卖。
(图源:小红书)
而万能道闸遥控器搜索关键字,不仅大量博主发布教学宣传笔记,商品页面依然大量商家售卖。
(图源:小红书)
此前揭露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更让人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新问题,在小红书搜索“原创”“原创自录”等关键字,会出现大量笔记。标题封面让人浮想联翩,评论区不少评论“女高”“原创露脸”“本人露脸”的评论。
(图源:小红书)
随即联系一位名为“困困”的博主,交谈后该博主随即引流至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该博主表示:自录为本人全裸自慰视频38元、打视频随意指挥48元。值得注意的是,该博主不仅自己才19岁,并且还表示有一个16岁的妹妹同样可以提供上述全裸听指挥的服务内容。
(图源:小红书)
而另一个名为“小呆”的博主,通过小红书联系上后导流至第三方平台内表示:原创内容分露脸和不露脸,露脸自慰25元10分钟、不露脸15元。而该博主同样未成年,仅仅只有17岁。
(图源:小红书)
综上所述:这意味着,小红书的问题不仅仅是热搜榜单“八卦化”,更触及未成年人保护和违法信息传播等底线问题。平台需要应对的,早已超出了“内容质量管理”的范畴,而是如何在流量和安全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防止算法和推荐成为灰产的放大器。
三:平台困境与行业警示
对于小红书而言,整改热搜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平台底层的内容治理逻辑。当前的灰色内容呈现出更强的伪装性这意味着,平台的技术识别和人工审核成本显著上升,而漏网之鱼依然存在。
产业时评人彭德宇认为:更棘手的是,商家注册门槛低、封号成本几乎为零,违规账号被清理后可以快速“换壳”回归,导致治理成为一场消耗战。算法推荐本身又以“热度兴趣优先”为逻辑,对互动量高、讨论热烈的内容给予更高曝光度,这在无形中助推了灰色内容的传播,让问题变成平台生态的系统性挑战。
战略定位专家吴玉兴表示:从商业模式看,小红书依赖用户内容和社区热度驱动增长,灰色流量虽然触碰红线,却在短期内能带来点击和停留时间,抬高平台的活跃度指标。全面治理意味着平台要主动放弃一部分流量红利,同时还要投入更多资源来提升识别、过滤、处置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红书还需要加大治理力度与决心。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则表示:放眼行业,监管趋势已经愈发严格。国家网信办近两年多次约谈主要互联网平台,从整治娱乐八卦、刷榜控评到治理算法推荐,执法措施不再停留在“提醒”和“口头警告”,而是直接落到整改时间表和责任追究。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调整推荐机制,推出青少年模式、加强敏感词屏蔽、提高违规处置效率,以降低监管风险。对小红书而言,约谈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或将面临更长期、系统化的合规压力:既要在推荐算法上做“减法”,也要在内容治理上做“加法”,才能让用户和监管都看到切实变化。
另有律师表示:从被约谈到发布整改公告,小红书迈出了第一步,但真正的考题才刚刚开始:如何拆掉灰产链条、保护未成年人加深治理逻辑加强惩治力度,决定了它能否摆脱灰色阴影。
对用户来说,监督不能止步;对平台来说,治理不能停留在公关动作。一次约谈可以推动整改,但要赢回信任,需要一场持续的、自我革命式的内容治理,把“清朗”落到每一次推荐、每一条笔记。

高见科技论
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