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冰溪洋
日头挂在树梢梢上,毒得像要把空气烤出烟来。村口老槐树的叶子蔫头耷脑,树下的石碾子烫得能烙饼——早上晒的玉米糁子,搁上面没半袋烟功夫,就干得能搓出响。连平日里爱绕着碾子跑的黄狗,都蜷在碾盘底下吐舌头,舌头尖的涎水掉在地上,“滋”地一下就没了影。墙根下坐着的李大爷,手里摇着那把边儿磨得发毛的蒲扇,扇出来的风裹着热气,扑在脸上黏糊糊的,浑身的燥气半点没散。
案板支在堂屋门口的阴凉里,刚从井里捞出来的西瓜搁在上面,外皮的水珠顺着墨绿条纹往下滚,滴在案板缝里,晕开一小片湿痕。这瓜是村东头王婶家沙土地长的,沉得很——女人两只手捧着挪上来时,胳膊肘都弯了弯,瓜皮贴在小臂上,凉丝丝的,像揣了块刚从山洞里摸出来的冰。
灶房井台传来“哗啦”一声,女人正洗那把用了十年的钢刀。刀背磨得发亮,刀刃依旧锋利,阳光下能照见她挽起的靛蓝袖口。她把刀在围裙上擦了擦,围裙角沾着早上煮玉米粥的黄斑,布丝擦过刀刃时,被刀风带得颤了颤。转身走到案板前,她手腕轻轻一抬,刀尖先碰瓜皮,“嗤”的一声轻响,像春天草芽顶破冻土,细微却清亮。周围突然静了——碾盘下的黄狗抬起头,耳朵竖得像两片小树叶;墙根下的李大爷也停了蒲扇,眼睛往案板这边瞅。
紧接着,手腕往下一压。“咔嚓——嘣!”
脆响炸开,像山里雨后的第一声雷,不震耳朵,却往人心里钻。裂缝顺着瓜皮条纹往两边跑,快得像溪水冲开石缝,转眼就把瓜分成两半。红瓤露出来,红得像十月熟透的山柿,黑籽儿嵌在瓤里,像撒了把碎星星。汁水顺着裂缝涌出来,滴在案板上,溅到女人手背上,她下意识缩了下手,嘴角却咧开——那凉意顺着手背往上爬,一下子压下了胳膊肘以上的热意。
甜香跟着飘出来,不是城里水果摊的齁甜,是裹着井水清润的香。风一吹,飘到墙根下,李大爷深吸一口气,蒲扇又摇起来,这次扇得比刚才有劲;黄狗也从碾盘底下钻出来,颠颠跑到案板边,尾巴摇得像拨浪鼓,鼻子凑到瓜跟前呼哧呼哧地闻。
女人把瓜分成几瓣,每瓣都带着厚瓤。先递一瓣给李大爷,老人捏着瓜皮,水珠沾在手上,凉得舒服。咬一大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他用手背抹了抹,含糊道:“这瓜,甜到心口了!”又递一瓣给跑过来的小虎子,孩子接过来就往嘴里塞,瓜籽儿吐在地上,蹦两下滚到黄狗脚边,黄狗赶紧舔进嘴里。小虎子吃得急,汁水沾了满脸,像只小花猫,却笑得眼睛眯成缝,手里的瓜啃得只剩薄皮,还舍不得扔,又凑到嘴边嘬了嘬。
女人自己也拿起一瓣,咬下去时,凉意从舌尖散开,顺着喉咙滑到肚子里,像喝了口山泉水。刚才搬瓜、洗刀出的汗,顺着后脊梁往下淌,却不觉得热了。她抬头看天,日头好像往西挪了挪,风里也带了点槐树叶的清味。案板上的瓜汁痕迹黏糊糊的,太阳晒着,慢慢会变成一层糖霜。
她把剩下的两瓣瓜装进竹篮——这是男人去年冬天上山砍竹编的,不算规整,边缘还有点毛糙,却结实。提着竹篮往村西头走,张奶奶腿脚不好,大热天没力气去井边捞瓜。黄狗跟在后面,尾巴依旧摇着。风从山口吹过来,带着松针的味道,吹在脸上,终于有了点夏天该有的凉快。刚才那刀落瓜裂的瞬间其实很快,快得连黄狗摇三下尾巴都不够,可就是那瞬间的响、瞬间的红、瞬间的凉,把闷热的午后点亮了。
傍晚,老槐树下又热闹起来。李大爷、张奶奶、小虎子坐在石碾子周围,手里捧着瓜瓣,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说王婶家的瓜今年收成好,说小虎子下午吃瓜沾了满脸汁,说女人手巧,切瓜的刀工越来越利索。黄狗趴在旁边,啃着小虎子扔的瓜皮,尾巴时不时扫一下地面。远处传来摩托车响,是镇上来收山货的,年轻人都爱围着看,只有老人们守着槐树下的凉快,慢腾腾地嚼着瓜瓤。
日头落下去,天慢慢凉下来。槐树叶在风里沙沙响,瓜香还飘在空气里。山里的日子慢,慢得像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圈转着,藏着刀落瓜裂的凉、邻里分享的暖。
只是不知往后,这样的午后还能有多少。年轻人都往城里走,石碾子上的玉米糁子越来越少,井台上的木桶换了塑料的,连王婶家的地,去年也少种了半亩西瓜。唯有这瓜香,还像往年一样,漫过院子,飘向村口,勾着那些走出去的人,想起小时候井水泡过的凉,和递到手里的那瓣暖。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