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郑州市主城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2024-2035年)》,并对《规划》的总则、规划范围与期限、低效用地识别、再开发目标与任务、规划统筹引导、近期再开发引导、实施保障措施进行说明。

总则明确本专项规划是引领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有序推进、低效用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依据,是引导产业空间重构、助力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该专项规划范围为郑州市主城区,具体包括郑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回族区、惠济区。规划总面积为1239.5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至2027年,远期至2035年。

《规划》指出,低效用地识别是通过构建空间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的技术识别指标,有效识别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的低效建设用地,包括低效工业用地、低效物流仓储用地、低效居住用地、低效商服用地和其他低效用地。

再开发目标与任务:至2027年,构建提质增效新格局,聚焦示范项目,建立协同机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功能品质双提升;至2035年,提升城市能级,聚焦重点片区,全域统筹推进,促进形成集约高效、创新活跃、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高质量城市样板。

在规划统筹引导方面,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科学划定重点片区,推进连片统筹开发;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保障工业用地空间;彰显文化价值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支撑现代商贸业振兴,促进服务能级提升;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近期再开发引导方面,明确近期重点推进的低效用地再开发片区和重大实施项目,强化与单元详细规划的协调衔接,引导形成空间扩容、产业升级、功能转换、品质提升、空间激励、连片再开发等多元化再开发模式。

实施保障措施将聚焦再开发实施难点,创新规划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与存量用地再开发相适配的规划管理机制;探索多元土地供应模式,优化低效用地再开发地价计收政策;拓宽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强化再开发资金保障能力;建立再开发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再开发质量与进度。

从公布的低效用地再开发重点片区分布图来看,再开发重点片区分为综合改善型、产业提升型、商业创新型、文化彰显型共四种类型。

其中,属于综合改善型的有:铁路西居住提升区、铁路东居住提升区。

产业提升型:惠济科技创新区、郑东农旅产业示范区、高新区低效再开发示范区、中原产业提升区、马寨产业提升区、二七南产业提升区、健康产业提升区、南站产业提升区、铁路沿线产业提升区、金岱产业提升区、经开区低效再开发示范区、九龙产业提升区、商都路产业提升区、白沙南产业提升区。

商业创新型:二七南市场提升区、火车站门户提升区、金水创新商务创新区。

文化彰显型:荥泽古城发展提升片区、大运河文化提升片区、工业文化创新产业区、商都历史文化提升区。

(正观新闻记者 孙雪苹 文/图)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