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溪洋
六月的日头把土路晒得冒白烟,蝉在老槐树上扯着嗓子喊,叶子蔫头耷脑地卷着边。风刮过脊梁像撒了把沙子,晒谷场边的大槐树下,竹椅排成了队,老人们摇着蒲扇,扇出来的风都是暖烘烘的。
村口王屠户家的拖拉机“突突”开进巷子,车斗里的绿皮西瓜沾着新鲜泥土,在颠簸中晃悠。女主人用指节敲出“咚咚”闷响,当即挑了最大的那个,称完重重搁进竹篮,篮子绳勒得胳膊弯生疼。
那会儿谁家有冰箱?村部那台老旧“雪花牌”也塞不下这大瓜。水缸里的水被日头晒成了温水,泡不出凉丝丝的甜。男人们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袋锅火星明明灭灭:“去水井吧,老法子管用。”这话让孩子们眼睛一亮,蔫蔫的劲头一下子回来了。
村东头那口水井守着晒谷场,青石板井沿被几代人磨得发亮,边角青苔滑溜溜的,下雨天得踩着井绳印子走才稳当。井口总飘着凉气,凑近能看见井底晃动的天光,深不见底的样子让人又好奇又发怵。大人们说井里住着龙王爷,孩子们就踮脚往井里瞅,井绳毛刺勾住袖口时,总猜龙王爷会不会正用井水给西瓜扇风。
男主人扛出墙角盘了大半辈子的麻绳,糙拉拉却结实,结着洗不掉的深色水渍。木桶掉了块漆,晃一晃能听见底水哗啦响。女主人用化肥网兜把西瓜小心套好,网眼勒进瓜皮,留下几道浅印。男人接过网兜,用麻绳十字捆紧,打个死结,绳子勒得瓜皮微微发白。
孩子们跟着跑到井边,看男人把绳子一头系瓜兜,另一头在手里绕三圈。西瓜慢慢往下放,绳子擦过青石井沿,“沙沙”轻响里,井凉气顺着绳缝往上冒,吹得手心痒痒的。快到水面时,井水“咕嘟咕嘟”冒泡,接着“噗通”一声,西瓜沉进水里,水面波纹把天光搅得支离破碎。
“再放半丈绳,没过瓜顶才管用。”蹲在井边抽烟的三爷爷慢悠悠说。男人应着声往下送绳,直到手里感觉到沉劲儿,才把绳子牢牢系在井旁老枣树上,绳头轻轻晃悠,像在跟井底西瓜打招呼。
接下来的时光最难熬。太阳挂在头顶,蝉鸣一阵比一阵急,孩子们搬着小板凳守着,隔会儿就问:“能捞了不?”大人说要等日头偏西,井水得把瓜“喂”透了才甜,就像发面得等酵母醒透。路过挑水的邻居看见绳子就笑:“今天有口福了,这瓜得凉到后脑勺。”他们放下水桶蹲下来抽旱烟,说收成聊庄稼,孩子们竖着耳朵听,眼睛却总瞟着那截晃悠的绳子。
终于等到影子铺满晒谷场,男人掐灭烟头站起身:“差不多了。”孩子们“呼”地围上去。绳子被慢慢拉起,先冒出湿漉漉的绳头,接着是滴水的网兜,最后整个西瓜浮出水面——翠绿色瓜皮挂着水珠,在夕阳下闪着光,连空气都凉了几分。
抱瓜回家的路上,水珠滴在滚烫地上“滋啦”一声,留下小湿印。菜刀“咔嚓”切开,鲜红瓜瓤嵌着黑亮籽,甜津津的汁水顺着纹路流,连门口的狗都抬起了头。
最先递到三爷爷手里,老人眯眼咬一口,冰凉汁水顺着嘴角淌,咂咂嘴:“舒坦!比凉井水还得劲。”孩子们捧着瓜狼吞虎咽,瓜籽粘在嘴角也顾不上擦,冰凉甜意从喉咙凉到心里,燥热一下子跑没影了。
如今水井早被填平,家家户户摆着亮闪闪的冰箱。夏天的西瓜从超市买回,塞冰箱几小时就冻得冰凉。可切开时,再听不见那让人心里发颤的脆响;吃到嘴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井边等待的焦灼?是井水浸润的温润?还是老人们摇着蒲扇说的龙王爷故事?
偶尔路过老井位置,青石板被新水泥盖住,风过处却总觉脚下有丝丝凉气往上冒。就像那些井水镇过的西瓜,甜味早随岁月淡了,可那份从井底捞上来的清凉,却在记忆里扎了根。井绳晃悠的轻响混着蝉鸣,成了夏天最深的念想,在心里慢慢沉底,凉丝丝的。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男,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知名散文创作者、资深博主,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其大量作品覆盖中国作家网、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知网、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简书等众多主流网络平台。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