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袁建龙 通讯员 王朝锋 


近日,正观新闻登封时报负责人王朝锋走进嵩山木雕研究所,专访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嵩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北。

王振北出生于1964年,家境贫寒的他初中辍学后便扛起了家庭重担。他加入县里的小建筑队,从搬运水泥、搅拌建筑原料的杂活干起,但他不甘于现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技术,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小工的生活 。

对美术的热爱,让王振北对木工师傅的雕花产生了浓厚兴趣。1987年,他下定决心改行,先是学习普通纹样和榫卯结构,后又三顾茅庐拜师学艺,开启了十年的技艺磨练之路 。 

嵩山木雕历史悠久,始于先秦,成于唐宋,精于明清,融合南北技法,兼具官式建筑的庄严与民式雕刻的灵动。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和发掘,此前嵩山木雕在国内并无名气 。直到2004年,嵩山木雕被河南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2008年,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古老技艺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

王振北基于登封市的鲁班传说和古建筑雕刻工艺,回应了历史上没有“嵩山木雕”概念的质疑。他认为嵩山木雕背后是庞大的嵩山文化圈,庙宇等是其展示平台 。他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还深入研究嵩山木雕的文化内涵,其撰写的《嵩山木雕在大中原古建筑群中的精彩体现》一文在《河南文化文物年鉴》刊登 。 

为了传承和发展嵩山木雕,王振北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他成立了登封市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此后走遍嵩山周边,走访老工匠和民间艺人,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撰写理论文章 。他还多次举办成果展、座谈会、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如2014年组织首届河南木雕行业《自律与发展》论坛,2019年举办第二届河南木雕行业《传承与创新》论坛等 。 

在创作方面,王振北以嵩山为灵感源泉,将嵩山的山势、传说、文化等融入木雕作品。他的作品《天地魂》《道合景明》等,运用多种技法,如浮雕、透雕等,将嵩山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不仅屡获大奖,还作为“郑州礼物”走向世界。

此外,王振北还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公益活动,与登封市社区学院、登封开放大学联合开设嵩山木雕初级公益课堂,培养了60余名优秀学员 。2021年7月,他负责申报的嵩山木雕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他个人,被评定为: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嵩山木雕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1月1日,他又自筹资金三万余元,与登封市嵩阳街道崇福路社区居委会,采用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模式成立了“嵩山木雕展示传习馆”,为嵩山木雕的技艺传承和成果展示及研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 

面对荣誉和名利,王振北始终不忘初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当前“南有东阳木雕,北有嵩山木雕”的良好局面,让嵩山木雕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