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届荣膺“全国文明镇”称号的中牟新区雁鸣湖镇,始终以党建为魂、治理为基,将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用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凝聚高效治理的强大合力,让清澈的湖风与文明的新风交融激荡,在19个行政村绘就“党风正、民风淳、乡村兴”的动人图景。
干群拧成一股绳, 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叔,您看这视频里,人家零彩礼结婚照样幸福!”网格员小李拿着手机,给朱固村的老吴算起了账。
今年上半年,镇里的“书记喊话”成了微信群里的“爆款”,支书们用大白话讲政策;线下党员带头组织的“移风易俗相亲会”更热闹,年轻人聚在一起聊“爱情不该被彩礼绑架”,12场活动下来,有8对新人主动约定“简办婚事”。
宣传不止于说,更在于做。镇里联合红白理事会,谁家有红白事,干部提前上门“唠嗑”,既讲政策也帮算账。
文明创建路,一曲新风歌。
如今的雁鸣湖镇,“百姓大食堂”里的笑声年复一年更响亮,彩礼单上的数字一降再降更亲民,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真挚。
党员冲在前沿, 激活典型示范“动力源”
“以前觉得彩礼少了抬不起头,现在看韩强家,小日子过得比谁都红火!”提起韩强和张晓丛的婚事,村民们总说这是“党员带出来的新风尚”。
作为村里的积极分子,韩强主动响应党支部“婚事新办”号召,和新娘商量着把18万元彩礼降到2万元,婚礼就办在“百姓大食堂”。“以前觉得彩礼少了没面子,现在才明白,日子过得踏实比啥都强。”韩强媳妇张晓丛感慨道。
这样的故事在雁鸣湖镇俯拾皆是。
九堡村党员许永存结婚时,自家小轿车当婚车,院里8桌家常菜宴客,把省下的5万元投入创业,如今小两口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魏岗村老党员组成“白事劝导队”,带着村民把白事仪式压缩到3天,用省下的钱给老人买营养品,让“厚养薄葬”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镇党委累计评选“移风易俗党员先锋”28名,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让文明新风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支部建在一线, 筑牢文明治理“桥头堡”
“红事彩礼不超5万元,白事宴席不超20桌”,九堡村村委会墙上的《村规民约》,每一条都带着“党建印记”。
今年上半年,镇党委牵头对19个村的村规民约进行“政治体检”,将“简办红白事”“抵制高额彩礼”等要求写入条款,用制度红线筑起文明防线。
韩寨村党支部书记为儿子办婚礼时,在村“两委”会上公开承诺:“就用百姓大食堂,100元水电费办到底!”
婚礼当天,没有鲜花拱门,没有高档烟酒,18桌家常菜宴请沾着泥土气息的乡邻,省下3万元成了小两口的创业启动金。
“书记带了头,群众有奔头。”在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下,全镇红白事平均开支较8年前下降62%,曾经的“面子负担”变成了如今的“里子幸福”。
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梁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