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的版图中,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推动消费升级、助力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本应在合规的轨道上稳健前行。然而,近期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消金”)却因一系列违规行为被推上风口浪尖,短短一个月内两度收到监管罚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其背后暴露出的合规管理漏洞以及对消费者权益的忽视,值得深入剖析。

一个月内两次被罚,合规问题凸显

今年7月,对于海尔消金来说注定不平凡。7月4日,央行发布的罚单显示,海尔消金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处以25万元罚款 ,这一处罚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其在信用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然而,仅仅20余天后,更大的合规风暴再次袭来。

7月25日,金监总局青岛监管局披露的信息令人咋舌,海尔消金因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催收行为不当,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规办理同业业务,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合计罚款205万元。同时,多名高管被予以警告处罚,时任该公司总经理的黄应华被取消二年任职资格。如此高密度、多维度的违规处罚,在消费金融行业实属罕见,也让海尔消金的合规短板暴露无遗。

从罚单内容来看,营销宣传夸大误导,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中,消费者往往依赖金融机构提供的宣传信息来做出决策。一旦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成分,消费者很可能基于错误信息做出选择,从而陷入不必要的金融风险之中。例如,若夸大贷款额度的易获得性,或隐瞒贷款的真实利率、手续费等关键信息,消费者在申请贷款后,可能面临超出预期的还款压力。

催收行为不当则触及了金融行业的底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海尔消金“暴力催收”“短信轰炸”的投诉屡见不鲜。暴力催收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消费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极大困扰,也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当催收人员采用威胁、骚扰等非法手段向债务人及其亲属、朋友施压时,不仅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这反映出海尔消金内部管理的混乱。信贷资金的安全是金融机构稳健运营的基石,一旦资金被挪用,不仅会增加贷款违约的风险,还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扩散。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更是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知情权,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不合理的费用。

而违规办理同业业务和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这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和市场秩序的稳定危害极大。同业业务的违规操作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人为调整贷款五级分类则会掩盖真实的资产质量状况,误导监管部门、投资者等相关利益方的判断,为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投诉不断,消费者权益受损

海尔消金罚单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合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直接受害者便是广大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海尔消费金融”的投诉已累计超过1.6万条,投诉内容触目惊心。

“暴力恐吓催收,因工作问题逾期两天,被催收轰炸家里人、朋友”,这样的投诉比比皆是。消费者在遭遇逾期时,本就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此时若再遭受暴力催收,无疑是雪上加霜。催收人员不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频繁拨打骚扰电话、发送威胁短信等方式,对消费者及其身边的人进行轰炸,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受到海尔消金的催收人员短信轰炸”,这种简单直接的投诉,却反映出消费者深深的无奈和愤怒。短信轰炸不仅干扰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消费者错过重要信息,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除了催收问题,高额利息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有消费者投诉表示“海尔消金收权益订单等费用,实际收取利率已超年化36%” 。在我国,对于民间借贷利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超过一定范围的利率被视为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当消费者面临高额利息时,还款压力剧增,甚至可能陷入债务困境,难以翻身。

这些投诉充分表明,海尔消金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未能充分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本应享受到公平、公正、透明的待遇,然而海尔消金的种种行为却让消费者的信任大打折扣。

业绩增长背后的隐忧

尽管海尔消金在合规方面问题重重,但从业绩数据来看,其似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024年,海尔消金实现营业总收入31.68亿元,同比增长27.25%;净利润为4.45亿元,同比增长21.9%,两项数据同比增幅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66.31%,其中联合贷手续费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56.77%;会员服务收入从无到有,达到5348.83万元 。线上业务占比八成,表外联合贷、助贷业务余额增长迅速,达到64.49亿元,同比增长108.75% 。

然而,在这看似光鲜的业绩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中诚信国际在海尔消金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虽然公司有股东支持力度较强、自营业务占比较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营利水平不断提升等正面因素,但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公司资产质量面临一定挑战 。而频繁的违规行为,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

违规行为可能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罚款、法律诉讼等直接经济损失,还会损害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声誉,降低消费者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其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一旦消费者对海尔消金失去信任,他们很可能选择其他更合规、更注重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机构,这将对海尔消金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冲击。

此外,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也日益严厉。如果海尔消金不能及时整改,解决合规问题,未来可能面临更多、更重的处罚,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经营资格。

整改之路任重道远

面对两度被罚和众多投诉,海尔消金回应称,该处罚针对2021年以前的检查内容,公司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处罚并已完成整改 。然而,从黑猫投诉平台上不断新增的投诉来看,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其整改效果也有待市场检验。

要真正解决合规问题,海尔消金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内部管理上,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各项业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尤其是在营销宣传、催收、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要制定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在首位。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上,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确保信息透明、收费合理。在催收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采用合法、文明的方式进行催收。

再者,要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配合监管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同时,要主动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提前调整业务策略,确保公司始终在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海尔消金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一员,肩负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服务广大消费者的重任。然而,当前其面临的合规困境,不仅对自身发展构成威胁,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希望海尔消金能够痛定思痛,认真整改,重回合规发展的正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优质的金融服务,也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