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毛絮如金雪纷扬,骨梭穿梭间流淌着澜沧江的脉搏。近日,昌都市“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传统生产生活技能群众性比赛“织韵匠心”编织技能大赛在茶马广场鸣锣开赛。本次大赛由中共昌都市委员会、昌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昌都市“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办、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三十余位牧人指尖翻飞,将三江涛声编入经纬,在限时40分钟的竞技中让千年高原纹样绽放新蕊。“唰啦”的梳毛声揭开战幕。有人用指尖捻动灰白牦牛毛,搓出的毛线细若游丝;有人将七色羊毛编成“彩虹氆氇”,纬线间交织出绚烂的日月星辰;有人令牦牛图腾在挂毯上凸起奔腾,引得评委俯身触摸。每一根线条,都承载着昌都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每一幅图案,都讲述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当卫星地图的经纬线与传统放牧路线在编织品上交汇,我触摸到了藏东高原文明的‘数字转场’。”西藏卓番林文化有限公司品牌总监罗桑群培说,“这不仅是技艺创新,更是生存智慧的进化。昌都的年轻编织匠人们把传统文化真正扎根在了新时代的土壤里。”

经过激烈比拼和评委们公平公正的评选,来自边坝县的旦增获得一等奖,他说:“这次获奖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昌都的传统编织技艺不仅美丽独特,而且充满生命力。编织不仅是我的生活技能,更是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方式。”来自洛隆县的格桑拉姆、类乌齐县的次巴拉宗分获二、三等奖。

梭停线静,茶马广场上却涌动着不息的生机。展台上,那些带着阳光温度的乌尔朵,既是高原匠人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向未来递出的邀请函。

当古老的编织技艺遇见数字时代的灵感,昌都的经纬之间,正悄然织就一幅文明交融的新图景——它不拒绝现代的脚步,却始终扎根于土地的厚重。参赛者格桑拉姆说,“通过这次比赛,让我的编制技能得到了提升。如何进行更好的传承创新,也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来源:豆瓣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topic%2F332950910%3F_spm_id%3DMjU4MzIwOTE4&_i=543812406c00124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