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深夜的实验室中,一枚泛着金属光泽的旋转导电连接器正在接受极端环境测试。这是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2024级学生、退伍军人刘人源带领团队研发的高可靠性旋转导电连接器。从复杂训练环境机器人操作员到攻克行业技术壁垒的先锋,刘人源将军人的坚韧与工匠精神融入科技创新,成功攻克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信号传输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在科技创新战场上继续书写奋斗篇章。
退役不褪色,立志将“痛点”变成“突破点”
在部队担任机器人操作员期间,刘人源深刻体会到核心部件旋转导电连接器失效带来的直接后果与安全风险。
特别是在复杂训练环境中,他亲历了因连接器金属触点磨损、信号干扰、环境适应性差导致的故障。“在复杂环境里,这可不是小毛病,稍不留意可能影响整个任务。”
实战经历让他清晰认识到,旋转导电连接器的可靠性是制约装备在严苛条件下稳定运行的关键瓶颈。在老师指导下,他系统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同类组件在极端工况下的失效案例,最终精准锚定了磨损与接触电阻平衡难、动态密封难、抗振动冲击能力提升难这三大亟待攻克的行业痛点,并立志将“痛点”变为“突破点”。
组队协同攻坚,啃下三道技术“硬茬”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面对三大技术壁垒,刘人源展现出军人特有的执行力与协作精神,主动组建了一支跨年级、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团队。
团队锚定痛点,分路攻坚:深入探索材料与结构设计以寻求磨损与接触电阻的最佳平衡点;反复试验多种动态密封方案以解决复杂运动中的密封难题;精心优化内部结构并模拟各类严苛振动冲击环境以大幅提升产品的环境适应性。
近一年时间,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长明。方案推倒重来多少次?仿真跑了多少轮?原型做了多少版?测试经历了多少回?团队成员们记不清了,历经近一年无数次的方案迭代、仿真验证、原型制作与严格测试,团队最终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高可靠性旋转导电连接器。经实验室全面验证,该产品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较同类主流产品显著提升。
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青春使命
技术突破的喜悦是短暂的。刘人源深知,实验室的成功,唯有服务于产业,服务于国家需求,才能真正兑现“军魂匠心”的价值。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军人作风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度融合,刘人源团队不仅完成了技术突破,更积极推动成果转化。
凭借其产品在复杂环境下展现出的卓越可靠性和性能优势,团队已与数家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构建“技术+生态”协同推广体系,旨在加速该创新解决方案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基于当前合作进展和市场反馈初步预测,团队有望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财务指标达到专精特新企业标准,成为细分领域的创新力量。
这场新质生产力的“头脑风暴”,让科技梦想走进现实,是广大退役军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向“新”的生动缩影。“从迷彩服到工装服,变的只是作战方式,不变的是攻坚克难的军人血性。未来,我们将以质量认证和市场开拓作为双轮驱动引擎,志做电连接枢纽解决方案行业领导者!”刘人源坚定地说道。
实验室的灯光下,刘人源和团队仍在调试样品,这些精密部件里,藏着一个退役大学生的初心:把军营里炼就的坚韧,化作科技强国的力量,在创新赛道上继续冲锋。(陈欣欣)
来源:河南经济报-河南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