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年仅16岁的白居易带着少年的心事和滚烫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往帝都长安应举,顺道寻访名士,拜谒各路码头,以求闻达。

《旧唐书》载:“(白居易)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唐才子传》谓顾况“善为歌诗,性诙谐,不修检操,工画山水。”

当时顾况虽然只是官至六品的“著作郎”,但其在长安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同时期的刘太真曾记载顾况家诗会雅集的盛况:“八音铿其盈耳,环堵烂而溢目。举国传览,以为盛观。”

唐张固在《幽闲鼓吹》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白居易拜访顾况的情景:白居易初至长安应举时,携诗作拜谒著作郎顾况。顾况见到其姓名后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惊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为之延誉。

元代辛文房在《白居易传》中亦有印证:“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长安居,大不易”遂于坊间流传,苏辙更有诗句推波助澜:“应笑长安居不易,空吟原上草离离”。

白居易真正地开启自己的仕途生涯,是在12年之后的贞元十六年(800年)。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随后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

当时他的工资也很微薄,每月也就16贯,如果按每月能攒下一半计算,也就是8贯,一年是96贯。按当时长安的房价,他大约需要4年多才能买得起房子。

刚开始白居易也只能租房住,他租的是已故宰相关播家的闲置宅院:他的《常乐里闲居》是这样说的:“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在长安漂泊了近20年,直到49岁那年白居易才真正在长安买了属于自己的大House。这个房子位于新昌坊的东南角,“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他在《卜居》一诗中侧露乔迁之喜,难掩胸中感慨:

游宦京都二十春,

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

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

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

敢辞湫隘与嚣尘。

安居才能乐业。就像歌曲《大梦》里唱的那样:“要不要房子?要不要孩子?要怎么办?”

根据马伯庸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长安的荔枝》票房已过5亿,还在节节高升。

“我叫李善德,自幼便立志到长安。24岁,入职司农寺上林署,成为诸多飘荡在长安的浮萍之一。”

“长安居,大不易”,李善德比白居易提前二十多年就体验过了。

上林署为九品官,年俸约40贯。1贯≈现代6000~7000元,李善德的年薪240000~280000,比现在的公务员收入还要高一些。

唐朝长安城的区域划分按“坊”,房价的高低决定性因素就一个“地段、地段、地段”。皇城附近的“黄金地段”如崇仁坊一套住宅可能要上千贯,而比较偏远的归义坊,可能也就300贯左右。

为了能在首都“安居乐业”,李善德以300贯的价格在招福坊购置了一套“学区房”,这是他的“刚需”,也是他安身立命的资本、负重前行的动力。

唐朝有“质库”,类似于现在的典当行,可以用地契、珠宝抵押借钱;唐朝还可“赊买”,和卖家商量好分期付款,但利息很高!

唐代因佛教鼎盛,寺庙也香火兴旺。长安城里诸如大慈恩寺这样的寺庙通过皇家赏赐、信徒布施、土地兼并等方式积累了巨额财富,甚至逐渐演变为一个庞大的“金融机构”,他们通过放贷这种“钱生钱”的理财方式,雪球越滚越大,财富越积越多。

李善德积蓄有限,只能向房东首付100贯,另外200贯只有向招福寺借贷。这种民间借贷以“香积”(佛国净土)为名,以“功德”为本金,“福报”为利息,说得更直白、更好听、更冠冕堂皇一些,借贷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积德行善”。

李善德向招福寺借贷的200贯,月利息是4%(年利率约48%),他背负的总债务:本金200贯+两年利息约192贯=392贯。“房奴”的压力是间接导致他成为“荔枝使”的核心诱因——“就算是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距离终点有多远。”

但“荔枝使”也不是好干的,各级“雁过拔毛”的官员开始一个个地“现形”:不是翻烧饼,就是和稀泥;不是踢皮球,就是打太极;不是画大饼,就是甩锅帝。

长安的官场也把职场玩出新花样:每一匹牛马都找到了自己的职场坐标,每一个高高在上的客观存在一边教育大家要“见贤思齐”,另一边也在不住地提醒“感恩上级”。

坐在观众席的我们,是不是感同身受?是不是说的自己?是不是共情共鸣?是不是设身处地?

   “再热闹的盛世,也逃不过时光的流逝。”谁的人生不是在摸黑前行?都是千年的狐狸,你就别跟我玩什么“聊斋志异”啦!

宋代官员的俸禄标准是唐代官员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使得他们看上去可以轻松地过上优渥的生活,但前提是官要做得足够大。

庆历六年(1046年)冬,27岁的司马光以大理评事兼任国子监直讲入朝,从八品,开启“京飘”模式,开始租房生涯。

北宋开封的邸店分为官私两种。宋仁宗时期,官营邸店有房26200间,年收入额约13万余贯。邸店利润极高,所获利润称为“痴钱”,意思是傻瓜都能挣的钱,所以达官贵人争相投资邸店业。

宋仁宗的老师夏竦,他是范仲淹“庆历新政”极力反对的保守派代表,在经营头脑方面却一点都不“保守”。他见租赁业前景一片蓝海、处处朝阳,就在京城广置地产,大办酒店,成为汴京最有名的“包租公”,“故相夏竦,邸店最广”,进项颇丰。

北宋王朝立国越久,开封城内的权贵就越多,可利用的土地就越少,房价自然也就越高。

《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一书中就记载有宋代诗人潘大临虽才性明敏,诗名远播,但因穷困潦倒,亦无房产,只能租借田宅维生。在一个黄叶纷坠的秋日,友人谢逸写信问他有无新诗,潘大临懊恼回复:“秋来景物皆佳句,只是受俗事牵绊而不能成篇。我昨日闲卧,耳听榄林间的雨声,意兴骤发,起身在墙上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间,地主过来催租了。我雅兴顿消,无心吟诗,只有此句奉寄。”

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对北宋民众收入与支出有过一个梳理:北宋普通民众每天的收入约为100文,也就是月收入3贯。宋朝百姓维持五口之家的生存,每天的花费也恰在100文左右,若是家中只有一个成年男丁出去挣钱,那就根本攒不下什么钱。

不要说普通百姓,就连翰林学士欧阳修与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这类官员,当年在开封城的住宿条件也不咋的。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7月,开封城降了一场暴雨,梅尧臣在《嘉祐二年七月九日大雨寄永叔内翰》中记载,开封城东租住的房子一片汪洋,屋内漂着浮萍,墙体斑驳残破,仅勉强撑着还没垮掉,“免为不吊鬼,世上一鸿毛”。

欧阳修租住的房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在《与梅圣俞书三八》中说,四面墙壁皆有破口,雨水顺着裂隙涌入,蛤蟆游进灶台彻夜鸣叫;为将屋内积水排出,他带着全家和仆人连续奋斗了两个昼夜,甚至连自己的藏书都没顾得上抢救,“住京况味,其实如此,奈何奈何”。

其实,前一年的七月,这所又破又老的房子就被淹过,欧阳修在《与赵康靖公书二》中写自己如郑国人眼中的孔子一样“累累如丧家之犬”,“仓皇中搬家来《唐书》局,又为皇城司所逐,一家惶惶,不知所之”。

治平四年(1067)9月,宋神宗宣召王安石进京做翰林学士。第二年即熙宁元年(1068)年初,王安石安排长子王元泽提前到开封探路打前站,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找房子。在大相国寺的烧朱院,王元泽请一帮吃烧烤的朝士帮忙留意房源,立刻就有人说:“房子还不好找吗?王舍人要来,谁不愿意租呢!何必这么早动手?!”陆游《渭南文集》卷28《跋居家杂仪》记载了王元泽的原话:“大人之意乃欲与司马十二丈卜邻,以其修身齐家事事可为子弟法也。”

王元泽口中的“司马十二丈”,便是司马光。司马光和他最要好的朋友范镇,在开封比邻而居。

那时候的王安石还没有深入到权力的中心、文化的核心、政治的圆心,甚至把司马光当成自己的偶像,“事事可为子弟法也”。

“月得数斗禄,仅足供饘糜。”(司马光《和之美二贫诗》)淡泊的性格和清廉的作风使得司马光一直都是比较清贫,他在开封工作了多年之后,置办的房产也只有一间堂屋,连书房都是“地下室”;而另一个大臣王拱辰,就是后来在洛阳为邵雍建“安乐窝”的那位,他的居室却十分豪华,中堂就有三层,最上面一层叫做“朝天阁”。时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这个世界,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

人是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世界是人的排列组合。无数个李善德、潘大临式的小人物组成了这个喧嚣的社会、鲜活的世界,他们当牛做马,耕读传家;他们糊口养家,心忧天下。

他们不是什么大英雄,只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最底层的“蚁族”,在命运的安排下,在齿轮的驱动下,在房贷的逼迫下,在失信的威慑下,不得不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身为《碟中谍》中的亨特、《007》中的詹姆斯·邦德,从而完成命运的抗争、生活的突围、人生的逆袭、绝地的反击,从而成为励志的标本、课件的案例、说明的典范、后世的榜样。

不倒逼一把,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庙堂之内,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燕口夺泥。“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大家抬!”

庙堂之外,清风明月,蝉噪林静,山高水长。“再大的楼宇城郭,再小的市井烟火,不过是你你我我!”

穿越千年,职场牛马,依然压力山大,依然被房贷压垮,依然被老板压榨,依然被规则吊打,依然被“木棉花”绑架。

“满街都是茫然的人,一阵风就能吹起所有的尘土。”耳边又响起范文正公一千多年前的感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李韬·煮字疗饥

李韬,字慕白,号风雅堂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