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宛城红泥湾镇小庄示范区的良田里,无人机巡航的嗡鸣与农户手机APP的操作声交织成一曲现代农业的交响乐章。曾经"看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如今已转变为"天上无人机巡航、地上传感器监测、网上平台管控"的智慧农业新图景。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头雁"引领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政企协同为支撑、全产业链服务为纽带、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小庄示范区模式"的成功实践。这一模式正在成为中原粮仓向"数字粮仓"转型升级的典范案例。项目带头人乔兆邦因其突出贡献,成功入选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并被中国农业大学招为学员,参加为期一年的专题培育。
科技赋能:让农田"会思考",破解传统农业痛点
"小庄示范区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运用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变革的引领者,正是河南佳格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宛城区"头雁"人才乔照邦。2017年,响应镇党委"回乡创业"的号召,他毅然放弃沿海地区的高薪职位,怀揣"让乡亲们告别传统经验种田"的初心,在红泥湾镇开启了创业征程。在乔照邦的带领下,团队成功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农业监测网络,形成了破解传统农业低效问题的三大"数字利器"。
天上的"千里眼"系统全天候运作:无人机每日进行田间巡航扫描,配合卫星遥感周度监测,使病虫草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在麦蚜爆发期,系统提前3天发出预警,可调度无人机实施连片防治,较传统人工方式节省70%作业时间,挽回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地上的"体检仪"实时监测:田间部署的智能传感器,持续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长势等30余项关键指标数据。如今只需打开手机就能查看"农田健康报告"。"以前浇水全凭经验,现在按照APP提示精准灌溉,每亩地一年可节水至少120吨。"一位农户如是说。
云端的"智慧脑"统筹调度:自主研发的"一张图"管理平台与手机APP实现无缝对接,农户足不出户即可远程操控灌溉设备、优化农机作业路径,实现农田的"可视化精准管理"。
数据见证成效:红泥湾示范区小麦亩产从900斤提升至1200斤,农药使用量减少30%,灌溉用水节约40%,人工成本下降40%。
"从经验种植到数据决策,这就是科技赋予农田的'智慧大脑'。"乔照邦的这番话道出了小庄示范区模式"的本质——科技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切实提升农民收益的实用工具。
政企联动:让模式"扎深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小庄示范区模式"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正如乔照邦所言:"佳格的发展壮大,从来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得益于宛城这片沃土提供的成长养分。"
从企业落户到项目实施,宛城区政府和红泥湾镇党委始终扮演着"扶上马、送一程"的重要角色。镇政府主动对接乔照邦团队,牵头整合零散耕地形成连片示范区,破解了智慧农业"地块分散难管理"的瓶颈问题;区农业农村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现场指导,促进实验室成果向田间应用的转化。企业则精准对接政策导向,将政府规划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针对宛城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部署,公司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融合解决方案;针对农户"怕技术复杂、怕投入过高"的顾虑,开发了"一键式"操作APP和"模块化"服务套餐,确保70岁老人也能轻松掌握。这种"政府精准施策+企业灵活响应"的良性互动,为"宛城模式"提供了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全链服务:让农民"得实惠",构建共同富裕机制
"头雁领航的目的不是独飞,而是要带领群雁共同翱翔。"这是乔照邦作为"头雁"的初心,也是"小庄示范区模式"最具温度的特色。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确保科技红利真正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真金白银"。
产前"降本增效":企业直接对接农资生产厂家,搭建"农资集中采购平台",帮助农户降低20%的生产资料成本。
产中"精准服务":推出"模块化托管服务",农户可自主选择智能灌溉(节水30%)、无人机植保(效率提升2倍)等单项服务,也可选择"耕种管收"全流程托管,实现90%以上的机械化率,降低40%的人工成本。
产后"增值创收":智能烘干设备将粮食霉变损耗从8%降至2%;秸秆回收加工成炭基肥,既解决焚烧污染问题,又为农户创造每亩50元的额外收益。
从"技术服务"到"增收保障","小庄示范区模式"通过全产业链服务证明: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始终是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头雁引领:让经验"可复制",谱写振兴新篇章
"小庄示范区模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现有成效,更在于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这背后,凝聚着乔照邦等"头雁"人才的创新智慧与责任担当。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头雁班"的优秀学员,乔照邦将课堂所学的组织管理、资源整合等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在他的带动下,30名90后青年返乡创业,成为推广智慧农业的"生力军"。这些年轻人用创新思维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展现了"头雁精神"的代际传承。
他积极分享成功经验,接待南阳周边县区的考察团,将"政企协同+全链服务"的创新机制向外推广。目前,唐河、新野等县区已借鉴"小庄示范区模式",启动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
"到2035年,我们要将智慧农田扩展到20万亩,覆盖宛城所有乡镇;培育5000名'数字新农人'扎根乡村。"乔照邦的规划目标明确而坚定。
从红泥湾小庄示范区的试验田到整个宛城区的推广,从"中原粮仓"到"数字粮仓"的转型升级,"小庄示范区模式"生动诠释:科技兴农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头雁"人才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事业;乡村振兴不是遥远愿景,而是政企农多方合力开创的道路。
"头雁的价值,在于为雁群指明前进方向。"而"小庄示范区模式"的意义,正是为更多农田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更多农民共享数字时代的丰收喜悦——这,就是河南"头雁"领航工程的深远意义所在。
来源:红泥湾镇人民政府
编辑:吴冬霞
审核:王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