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盛银消费金融却接连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从股权频繁冻结到业绩增长乏力,再到合规风险凸显,这家东北地区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股权冻结阴霾笼罩
近期,盛银消费金融的股权问题再度引发关注。其第二大股东大连德旭经贸有限公司所持有的7500万元股权,占公司全部股权的25%,被法院冻结,冻结期限自2025年7月至2028年7月。这已经不是德旭经贸所持股权首次被冻结,2022年和2023年,其股权就曾多次被冻结,冻结金额和期限各不相同 。频繁的股权冻结,不仅反映出德旭经贸自身可能存在的债务纠纷等问题,也给盛银消费金融的股权稳定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股权的不稳定对于盛银消费金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股东的股权被冻结可能导致其无法正常行使股东权利,影响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战略推进。其次,潜在的投资者在考虑与盛银消费金融合作或投资时,会对其股权状况持谨慎态度,这可能阻碍公司进一步的资本运作和业务拓展。此外,股权冻结也会向市场传递出负面信号,影响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和形象。
业绩增长举步维艰
在业绩表现方面,盛银消费金融在31家消金公司中较为靠后。近年来,其业绩增长缓慢,2021 - 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虽有波动,但整体增长幅度有限。202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虽有所增长,但增速并不显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期行业内一些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凭借创新的业务模式、广泛的客户群体和强大的风控能力,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业绩增长缓慢的背后,是盛银消费金融在市场竞争中的诸多劣势。在产品创新方面,其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未能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差异化优势。在获客渠道上,依赖传统渠道,线上获客能力不足,难以触达更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此外,风险管理能力也有待提升,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逾期贷款问题逐渐凸显。2024年,逾期贷款余额大幅增加,占总贷款余额比重上升,这不仅侵蚀了公司的利润,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合规风险隐忧重重
从客诉情况来看,盛银消费金融也面临着严峻的合规挑战。2024年报显示,其有效投诉件达198件,投诉业务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渠道业务,投诉问题涉及催收行为、息费收取、协商还款和征信异议等多个方面 。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盛银消费金融的投诉更是五花八门,包括高利贷、暴力催收、虚假信息、盗取用户信息等。
暴力催收不仅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社会形象。而息费收取问题,如额外收取高额担保费,疑似导致年利率超过监管规定的24%贷款利率,更是触碰了监管红线。监管部门一直强调消费金融行业要规范经营,保护消费者权益,盛银消费金融的这些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注册资本短板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盛银消费金融目前注册资本仅为3亿元,远远不满足《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的10亿元注资门槛。较低的注册资本限制了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张和抗风险能力。在面对市场波动和行业竞争时,资本实力不足的劣势愈发明显。与注册资本雄厚的同行相比,盛银消费金融在资金筹集成本、业务拓展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
尽管盛银消费金融在2025年年初迎来了新任董事长周峙,他来自母行盛京银行,有着丰富的银行业从业经验,但要解决公司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并非一蹴而就。他需要带领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寻求增资扩股的机会,补齐注册资本短板。
盛银消费金融正处于困境之中,股权、业绩、合规和资本等多方面的问题交织,犹如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公司的发展。未来,盛银消费金融能否突破困境,实现转型发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和公司自身的努力。在行业监管日益严格、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盛银消费金融必须痛定思痛,积极变革,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