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纯线上化”模式横扫消费金融市场的招联消金,正经历成立九年来最艰难的时刻。2024年,这家由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孵化的行业巨头,首次遭遇营收、净利润与总资产“三降”的滑铁卢,曾经高歌猛进的增长曲线戛然而止。在资产质量恶化、行业竞争白热化与监管环境变化的多重冲击下,这艘千亿级巨轮正被迫驶入收缩的窄门,其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经营困境,更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资产质量雪崩
招联消金的业绩变脸,本质上是一场迟到的风险清算。2021至2023年间,其不良贷款率从1.83%飙升至2.45%,不良贷款余额从27.92亿元猛增至44.65亿元,两年间坏账规模扩大近60%。尽管2024年的具体数据未对外披露,但信用减值损失连续四年突破百亿元的事实,已揭示出资产质量的严峻态势——2021年102.53亿元的减值规模,到2024年已攀升至114.24亿元,相当于每年有超百亿元利润被坏账吞噬。
这场危机的根源,可追溯至消费金融行业对“下沉市场”的集体狂热。为抢占市场份额,招联消金曾一度放宽准入标准,将信贷资源持续投向中低收入客群。在经济上行期,这种策略为其带来了规模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从2018年的747.4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637.51亿元。但当宏观经济波动来袭,偿债能力本就脆弱的下沉客群首当其冲,前期积累的风险如潮水般涌来。
面对汹涌的坏账,招联消金的应对显得仓促而激进。2024年以来,公司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密集挂牌转让31期不良贷款,2025年初又一口气推出5期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超38亿元。其中一期12.58亿元的资产包,起拍价仅4050万元,折扣低至0.3折,相当于用3元钱回收100元债权。这种“骨折式”甩卖背后,是公司急于回笼资金的迫切——部分资产包甚至出现“核销即卖、全部未诉讼”的情况,完全背离了消费金融行业常规的不良处置流程。
快速出表虽能暂时粉饰报表,却埋下了长期隐患。2024年,招联消金总资产较上年缩水126亿元,降幅达7.18%,放贷规模同步收缩7.69%。这种“以价换量”的收缩策略,直接导致营收同比下滑11.65%,净利润减少16.22%,形成“规模收缩-利润下滑-风险抵御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合规红线边缘的狂奔
在坏账压力下,招联消金的催收行为正引发越来越多的信任危机。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其第三方催收的投诉如潮水般涌现:有用户反映因逾期被催收公司向家人朋友发送恐吓短信,内容包含“再不还款将上门喷漆”等威胁性字眼;有外卖骑手投诉在骑行过程中遭高频电话骚扰,险些酿成交通事故;更有用户表示,催收人员伪造法院传票、冒充司法机关进行施压。
这些争议背后,是消费金融行业催收合规与业绩压力的深刻矛盾。随着不良率攀升,招联消金对催收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第三方机构为完成考核指标,不惜触碰法律红线。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催收人员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骚扰,不得采用恐吓、威胁等不正当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常被束之高阁。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利率与暴力催收形成了恶性循环。多位用户在投诉中提及,招联消金的贷款利率接近24%的监管上限,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显得格外刺眼。公司对此的解释是“用高利息对冲坏账风险”,但这种逻辑无疑将风险转嫁给了最脆弱的借款人群体——那些本就难以承受高息的中低收入者,在逾期后又遭遇暴力催收,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
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侵蚀着公司的品牌价值。作为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背书的消费金融平台,招联消金本应承载更高的合规期待,但其催收乱象已引发监管关注。2024年以来,多地银保监部门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行为开展专项检查,招联消金能否守住合规底线,成为其化解危机的关键一环。
流量霸权与竞争重构
招联消金的收缩,恰逢消费金融行业格局的剧烈变动。曾经助其崛起的“纯线上化”优势,如今正遭遇互联网巨头的“降维打击”,而融资政策的放开,更让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流量端,抖音、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引流角色,纷纷下场布局消费信贷。抖音“放心借”、百度“度小满”等产品凭借自身场景与数据优势,直接切入借贷环节,而招联消金则沦为背后的出资方之一。这种角色转变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过去由平台独享的利差,现在需与流量方分成,议价能力持续弱化。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牌照竞争。2024年京东收购捷信获得消金牌照后,其信贷业务杠杆空间从网络小贷的5-6倍提升至12.5倍,规模扩张势不可挡。若腾讯、美团等流量巨头跟进收购消金牌照,招联消金赖以为生的线上渠道将被进一步挤压。届时,这家依赖外部平台获客的公司,可能面临“流量被卡脖子、利润被分食”的双重困境。
融资端的优势丧失同样致命。2023年以前,招联消金是少数能发行金融债的消费金融公司,低成本资金使其在规模扩张中占据先机。但随着监管放开,中邮消金、宁银消金等中小机构纷纷入场发债,2024年11家公司合计发行524亿元金融债,招联的市场份额被显著稀释。更关键的是,行业加权平均票面利率降至2.32%,而公司仍向用户收取接近24%的高息,这种利差空间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行业第二梯队正在加速追赶。杭银消金、中邮消金等腰部机构凭借差异化场景与股东增资,2024年净利润增幅均超50%,不断分流市场份额。当“银行系”同行在区域市场深耕细作,互联网巨头在流量入口重兵布局,招联消金的“线上先发优势”正逐渐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