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赵博远
为提升基层民调员业务能力,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格局,近日,荥阳市王村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组织全镇30余名民调员开展专项培训会。会议围绕“136工作法”进行系统业务培训,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和实践指导,为基层矛盾化解工作注入专业力量。
详解“136工作法”构建规范调解流程
培训会上,镇平安办主任张延红首先对“136工作法”进行深度解读。“1个平台”即依托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和24个村矛调室,联合荥阳法院、镇派出所、司法所等力量,为群众提供“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3支队伍”中,一级网格员由4名司法所工作人员和6名人民调解员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全镇矛盾化解工作;二级网格员由24名村居法律顾问和36名村居人民调解员组成,深入村居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三级网格员由196名矛盾纠纷信息员组成,覆盖全镇190个网格,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对于“6步调解法”,张延红结合《民法典》《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条文,重点讲解“明确责任-法律释明-证据收集-规范流程”四步核心要点。调解前要通过实地走访明确双方权责,再以法律条规为支撑释明利害关系,引导当事人提供合同、影像等证据材料,最后按照‘排查预防、现场化解、调查调处、稳控上报、三调联动、引导转办’的六部化解法规范流程推进,确保每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经典案例剖析,凸显多元化解优势
在案例分享环节,张延红以两起典型纠纷为例,还原基层调解现场。在某村邻里宅基地纠纷中,三级网格员发现矛盾苗头后,首先联合村贤理事会成员入户调解,通过“背对背”沟通厘清纠纷原因,再组织双方坐下来协商,最终在村“两委”和乡贤的见证下双方达成和解。遇到家族矛盾、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纠纷,村贤的威望和亲情纽带往往比行政手段更有效。
在某企业与村民的欠薪纠纷中,村级调解未果后,镇多元化解中心启动“三调联动”机制,协调平安办、司法所和金牌调解员组成专班,通过法律分析、政策解读和“情理法融合”劝解,仅用7天就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调解不是“和稀泥”,既要发挥村集体“第一道防线”作用,也要善用镇级专业力量,形成“村贤初调-村级联调-镇级终调”的分层化解体系。
找准角色定位,当好基层治理“桥头堡”
民调员是矛盾化解的“前哨站”,更是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培训会对民调员提出三点要求:一要主动下沉网格,通过“拉家常”发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隐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二要善用本土资源,发挥“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模范)和乡贤作用,用“方言土语”讲清“大道理”,以“熟人社会”的柔性治理弥补行政手段的刚性不足。三要强化法治思维,定期参加镇里组织的法律培训,重点掌握婚姻家庭、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高频纠纷领域的法律知识,确保调解结果既合情合理又合法合规。
此次培训让参训人员受益匪浅,“以前调解全凭经验,现在有了规范流程和法律支撑,心里更有底了。”西大村调解员李大哥表示,回去后将把“136工作法”用到实处,努力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