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国宣布:失散美国八十多年的中国《长沙子弹库缯书(帛书)》文物,被送归中国大使馆。
这一战国时期现存最早墨迹的回归母国,引起了全国上下尤其是文史界的高度关注。陈振濂教授早在十年前,已在《杭州日报/艺术典藏》专版写过这一重要文物的传奇故事。
由杭州国家版本馆同行认真搜检出此文,让我们有机会充分了解当年陈教授的超前意识与极有前瞻性的学术眼光。
陈振濂丨子弹库帛书
陈振濂:长沙子弹库帛书的神秘与波折
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战国时代的墨迹,非常珍贵。主体部分现藏美国博物馆,局部在湖南省博物馆。字体较全的图来源日本的出版物。
著名的子弹库楚帛书从出土开始,其命运就带上了传奇色彩——贱送、被骗、流失出国……这件珍贵的文物,就像一个走失在异国他乡的孩子,到今天还没能回家。
天心阁东南,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岗,子弹库就在山岗的识字岭与左家公山之间(现湖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942年,楚帛书这件旷世奇珍从这里的一座楚墓中被盗墓者发掘出土。从出土开始,楚帛书的命运就带上了传奇色彩———贱送、被骗、流失出国……到今天成为学者眼中的宠儿。
今天,楚帛书主体部分及一块残片远在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另一块残片则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楚帛书主体高38.5厘米,宽46.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残片原为著名考古家及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收藏,上世纪90年代,商的家属将其捐赠给了省博。残片最长处约4.6厘米,最宽处约1.7厘米,上有14个字。
楚帛书是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一段图文并茂的画及文字,字体是战国时期流行的楚文字,全书共900余字,分两大段,四周有12个图像,旁各附一段文字,四角还有植物枝叶图像。它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古代帛书,也是一件千古奇绝的书法作品、楚文化充满想像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四时、天象、月忌、创世神话等,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有重要价值。
楚帛书流失的过程极为曲折,直接经手的当事人也已去世,记者几经走访,并查询相关资料,方才了解了事件经过。
珍宝被当成废品附送
1942年初,一群盗墓者在长沙子弹库发现一个洞,便一起去发掘。其中一人名叫任全生,他于1953年加入湖南省文物工作队,在后来的马王堆汉墓等考古发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全生曾向博物馆同事说起当年盗挖子弹库楚墓的过程。
盗墓者当时发现了一座战国楚墓,找到了一批铜兵器、漆器、木人及一些残碎的纺织品。在盗墓者眼中,以铜器、木器最为抢手,所以纺织品被盗墓者当成废品一并送给了古董商唐鉴泉。他们不知道,这件纺织品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商承祚得知楚帛书出土,打算购买,正在联系时,湖南著名古董商蔡季襄从外地回来,迅速以3000元法币将帛书和其他文物买下。
蔡季襄刚拿到帛书时,帛书被折叠成数层,放在一个竹篓里,底下还有很多破碎不堪的帛书小块。随后,蔡将帛书上的泥土和污秽用毛笔洗干净,将帛书展开,并对其进行临摹和研究,1944年,蔡将帛书的研究成果印成书,名为《晚周缯书考证》。
美国人柯强骗走楚帛书
1998年出版的湖南省博物馆文集第四辑上,刊登了蔡季襄1974年8月21日写给商承祚的信的原文。信中,蔡季襄详细讲述了楚帛书流入美国的经过。
因为帛书上面许多文字模糊不清,1948年(商承祚在信上写了一个问号,并将“8”改为“6”,疑为1946年),蔡季襄携带帛书到上海,想为帛书拍摄红外线照片,显示出一部分文字。
柯强对蔡季襄说,家里有两部新式红外线摄相机,可以帮忙。蔡季襄便将帛书带到柯强住处,柯强拿着摆弄了一阵,借口镜头出了毛病,要求蔡把帛书多留一天。
蔡当时急于想弄清楚帛书上的文字,就答应了。第二天,蔡向柯索要帛书,没想到,柯已擅自托人将帛书带回美国了。蔡预料到大事不好,气愤地要求柯马上退还帛书。柯强欺骗蔡季襄说,拍摄完照片,大约一周后就可将帛书寄回。根据蔡的记述,当时柯强是美国派驻上海的情报员,有权有势,且已“先斩后奏”,只能听任其摆布。
最后,两人签下一个协议,写明帛书价值1万美元,柯当场支付1000美元,如到期不寄回,柯强需再向蔡支付9000美元,实际上等于强买,蔡季襄吃了个哑巴亏。
索要帛书一再被拒
一周后,蔡季襄再向柯强索要帛书,果然不出所料,柯强又找借口推脱。此后,每隔两三天,蔡就去询问一次,柯或说“已写信去询问”或干脆不在家。当蔡又一次向柯催要时,柯的佣人告诉蔡,他已经乘飞机回美国了。为了打探音信,蔡又在上海住了一个多月,囊中金尽后,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到长沙。
蔡后来打听到,当时长沙湘鄂印刷公司经理吴爱泯的儿子吴存柱在美国哥伦比亚读书,是柯强的学生。蔡立刻写了一封信给吴存柱,请他向柯强询问帛书下落。隔了很久,吴存柱回信,说与柯强见面了,但柯强绝口不提退还帛书,只是说当时协议上定的1万美元价格太高,只愿出6000美元,希望蔡把价格压低一下。蔡立刻去信告诉吴存柱,说帛书无论如何不能卖,请柯强马上将帛书寄回,自己则退还1000美元的定金。后来吴存柱回信说,柯对退还帛书一事含糊其辞、不愿答复,也不愿意按协议付款。蔡季襄明白,楚帛书实际上是被抢走了。
解放后的努力
1955年,蔡季襄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列席代表身份,在大会上将柯强盗骗帛书的经过作了讲述,并将当年被迫和柯强签订的契约上交给了省文化厅。
同年,为核实蔡所述内容的真实性,湖南省博物馆派高至喜赴北京找吴存柱——当时吴存柱在北京大学任教授。高至喜没有见到吴存柱本人,但吴存柱知道高至喜的来意后,写了一份证明材料,并将1946年至1948年和蔡的通信通过校人事部交给了高至喜,表明蔡季襄所说确为实情。
1974年,蔡季襄在写给商承祚的信中表示,虽然时隔近30年,自己仍希望能打上一场跨国官司,为祖国追回楚帛书。当时柯强尚在世。
1982年,高至喜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见到了展出的楚帛书原件,并量得尺寸为高38.5厘米,宽46.2厘米。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的高至喜将蔡季襄所写的材料,以及当年吴存柱的证明及往来信件,一起整理好,上交给国家文物局,希望能想办法追回楚帛书,但后来没了下文。
现在,蔡季襄、柯强已先后逝世,楚帛书在美国也几经转手,追回的希望已近渺茫。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高至喜《湖南出土楚文物研究综述》及熊建华《长沙子弹库楚墓传奇》两篇文章,特致谢。)
美国返还中国国宝“子弹库帛书”
书法报·书画天地 2025年05月17日 16:30 湖北
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重归故里,见证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子弹库帛书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保护和研究,让文物的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和阐释。期待通过此次返还带动更多流失文物回归,并以文物合作为纽带,共同守护全球文明发展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深厚持久的人文力量。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也对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守护人类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义。子弹库帛书成功返还的佳话告诉我们,在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对话、推进合作,双方就能够携手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希望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多发理性之声、多做互利之事。
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在交接仪式上说,此次返还是一项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反映了亚洲艺术博物馆对良好管理的关注,以及这些文物应与其文化和考古背景进行对话的理念。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途径。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有望面向未来开展合作。
“子弹库帛书”第三卷《攻守占》文字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子弹库帛书分三卷,此次回归的《五行令》和《攻守占》为子弹库帛书第二卷、第三卷,内容分别是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
子弹库帛书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第一时间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国家文物局对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了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基于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月名图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成为主动追索历史上流失重点文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也是秉持《青岛建议书》对话与合作的核心精神,以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为支撑,实现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成功的生动实践。《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来源:央视新闻)

陈振濂艺术讲堂
陈振濂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