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青山湖小记《论书六语》

【随感】四十年书法实践、书学研究尤其是执教大学书法专业,体会良多。思想展开之时:基于对书法现状的认知与评估,铁杆磨针,日积月累,许多新概念魚贯而出。又经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或反复修改、或废弃重来、或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后,又经过多次实验后才作慎重“定格”——形成书法学习之即时规律总结,逐次而成为可供长期应用的新的经验模式。

——“临摹”与“创作”之关系:书法有“临摹课”却无“创作课”?书法“创作课”有哪些内容?三十年前的1993年,已拟出并实践了三个周期。

——临摹四阶段“准确临摹”“分析临摹”“印象临摹”“从临摹到创作”。

——临写字技法?临审美意趣下的艺术表现的技法?

——目标:“审美居先”引领“技法训练”。

——线条4+1原则:“线形”“线质”“线律”“线势”,合而为{线象}。

——{字象}。“斜画紧结”、“平画宽结”。

——学写字要“先{字}后线”;学书法艺术却是“先{线}后{字}”。

——专业学习讲求【教学法】。主要是纵横两条线:“构成训练法”与“体验训练法”。它已经构成1989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时的基本材料。

————————

我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这几十年书法高等教育的第一代实践者,担任十年浩劫后在美院招收第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四年时间,在充分学习陆、沙、诸三位巨匠老师的教学思想后;根据时代发展新要求,也产生了一些我这个时代的取舍痕迹。

目前看来,它们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逻辑的。

很庆幸没有浪费这宝贵的几十年光阴。

 【青山湖札记《论书六语》6-1

——“无一笔自己”

启功先生拒招书法博士,以为写字未算专业,人人皆会,何以博士为?虽是传统视角。然亦有深意存焉。

盖今办书法专业,万事求经典讲规则,曰“学科立场”。然昔时宋元明清士大夫,人人皆书写,显为基本文化技能。故即使临古帖,亦取自家一半、古人一半。遂能不失故步。

今之书法专业训练,严格事经典古法帖为宗,一招一式,不逾雷池半步。

——“故步”尽失,而“经典之步”未成。故而今之虽技术精良;参展者(反)辨识度低。满目经典而满目无一自己,诚时代之弊也。

陈振濂谈“时书”之一

【青山湖札记《论书六语》6-2

——“临摹四阶段”。

只训练“临摹”不训练“创作”?

“学院派”书法教学,讲求专业性。临帖必求精准,不差分毫。其中有“科学”存焉!

盖精准首在“观察力”,名碑法帖,事无巨细,皆须尽收眼底与腕底。

且又细分四阶段:曰“准确临摹”“分析临摹”“印象临摹”“从临摹到创作”。最后步入“创作”。

而目下高校专业训练,“准确临摹”已大不易;后三者尚未及实施也。故一俟各展之出品,皆以临摹其“质”而自运其“貌”对之。国展省展市展,之所以被讥为“临摹展”,其症结端在于此耳!

陈振濂谈“时书”之二

【青山湖札记《论书六语》6-3

——临“技”乎?临“意”乎?

学书必临古法帖,不然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信笔为字,亦可端正规范,点划有法。然若无所依傍,终为“写字匠”而未可言“书法”耳!

故每见出版社印字帖,曰“赵之谦临《刘熊碑》”,“何绍基临《石门颂》”,“沙孟海临魏碑”,“林散之临《礼器碑》”,“陆维钊临《兰亭序》”;本意为初学者提供(出自)名家参考;实则效果极弱。

盖名家已有固定个人风格,所临为“意”为“创”?与初学临帖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名家临,旨为提取风格;

——初学临,旨在掌握全面技法。

——岂有同耶?

陈振濂谈“时书”之三

【青山湖札记《论书六语》6-4

——学书先学“审美”

今之初学书法,“技法居先”而忽略书法整体审美能力培训。所谓“专攻”一体一家,目不旁视、心无旁骛;铁杵磨针,笔冢墨池云云。其实学“写字”可,学“书法”则不可。

予倡“蒲公英”书法启蒙教育理念,即首推“审美居先”。

自陶刻符、甲金文至五体书,皆须先入眼、入脑、入心;建立“史”与“美”之概念。而非单一“字”之概。

鄙以为,书法学习既为艺术学习,当从历史经典审美入手;而渐及于书写技巧。斯则必与旧法两逆矣!

陈振濂谈“时书”之四

【青山湖札记《论书六语》】6-5

——学书法:先“线”(笔法)

后“形”(构字)

书法学习,“写字”者必重字形结构;而“书法”者更重笔法线条。

盖“写字”“书法”共享者“字构”;而“写字”未有、“书法”独究者,“线条”。故“线条”者,书法之灵魂也。

予初分书法,“以象立言”。故先立“线象”与“字象”分领之。

而“线象”又分“线形”“线质”“线律”“线势”。

若伸向“字象”,则有“线构”。以此四加一,合为书法核心语言。

若重“字形”:初必汉字字形,再深入为线条组合字形;初学以经典作“审美居先”。必先分辨及表达“线条之美”为要。

舍此之外,未可言书法也。

癸卯夏日,陈振濂谈“时书”之五

【青山湖札记《论书六语》】6/6

——“字象”核心说

沙孟海师曰,字法有“平画宽结”“斜画紧结”。前者以唐楷为标准;后者以魏碑为典范。此专就正楷而言。

若推及篆隶、章草,更兼及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则表现更丰富;而规律亦不外乎此。

予之例“字象”一目,亦据此义。倘再进而论之,则同一“平划宽结”:欧、颜、虞、禇。北碑南帖,亦皆不同。推而及至四百种汉石刻;数十万枚出土简牍、青铜诸器,“字象之美”,岂可一概而论?

吾故曰:即一颜体,有二十八种碑书,各逞姿态,此即“字象”关乎“风格学”也。

癸卯夏,陈振濂谈“时书”之六

【附记】

过去“阅读书法”多重文史,偶尔涉及书画篆刻。

而集中论书法,形成一组,前后呼应。这是初次。起名则据地名,以后可以由此继续推进。假以时日,形成信息与思考的大体量汇聚。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