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之声
编辑|塔尔·小康A
近日,曾以“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名噪一时的葫芦娃药业(605199.SH)迎来了资本市场的至暗时刻。因2024年财报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且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4月30日起公司股票正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葫芦娃”。
这家以儿科中成药为核心业务的医药企业,自2020年登陆A股市场以来,曾一度被视为中成药领域的“新黑马”。然而,短短四年时间,公司却从高速增长的明星企业,沦为爆雷频发、财务造假质疑缠身的“问题药企”。
业绩“变脸”,质疑声四起
根据葫芦娃药业披露的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1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1.26%;归母净利润更是骤降至-2.74亿元,同比暴跌超过2600%。三季报数据显示,公司单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65%,归母净利润下降68.19%,扣非净利润更是下降28.59%,反映出主业在“量”“质”双重维度上的全面下滑。
尽管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环比略有回暖,但同比仍下降28.42%,净利润同比下降11.23%,整体经营依旧处于疲弱态势。
更加严重的是,葫芦娃药业的资产负债率在2024年三季度末已高达61.51%,远超中药行业28.47%的中位值,现金流的持续紧张可能演化为系统性流动性危机。
虚增营收、内控缺陷,财务信披成“雷区”
业绩滑坡背后,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的指控成为压垮葫芦娃的重要导火索。海南证监局现场检查发现,公司2023年年报中存在营业收入、利润等重大财务数据失真。最引发争议的是,公司2023年涉嫌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销售价格等手段虚增营收,严重误导投资者。
不仅如此,葫芦娃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向存在亲属关系的关联方——海南中旺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购多个研发项目,累计金额超过6000万元。海南中旺未向其他客户销售相关研发成果,被质疑为“影子公司”,涉嫌利益输送。
而公司对此的解释称,支出全额费用化是为响应监管要求调整研发费用资本化方式,但审计机构指出,该解释与政策指引存在偏差,缺乏明确证据支撑。
监管警告与市场诚信受损
针对上述行为,海南证监局于2025年3月向公司下发《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责令其限期提交整改报告,并将违规行为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公司公告表示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工作,但未能就关键财务失真、关联交易问题提供清晰答复。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IPO阶段,葫芦娃药业便有过业绩造假的“前科”迹象。其招股书中披露的采购交易与供应商真实财务数据严重不符,相关供应商由实控人亲属控制的情况也未被充分披露。
高管“闪辞”、公司治理引担忧
在业绩下滑与信披违规双重压力下,公司治理层也频繁变动。创始人刘景萍在风波中辞去总经理一职,接任者张铭芮任职不足两月即“闪辞”。如此频繁的人事动荡,使外界对公司治理能力及未来战略方向产生严重质疑。
“营销驱动”发展模式面临反噬
长期以来,葫芦娃药业在市场推广上的投入显著高于研发支出,形成典型的“营销驱动型”成长路径。尽管营收阶段性增长,但扣非净利润连年原地踏步,研发转化能力有限,核心产品创新乏力。这种重市场、轻技术的经营策略,在监管趋严和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显然难以为继。
未来走向扑朔迷离,投资者信心待重建
目前,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不仅是如何合规整改、恢复财务透明度,更重要的是重塑投资者对其治理能力和业务模式的信任。ST帽子一旦戴上,摘帽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在财务造假、关联交易、内控缺陷等问题未彻底厘清前,葫芦娃药业恐难摆脱“高风险企业”标签。
葫芦娃药业的沉浮,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又一典型的“成长型企业迷失”案例。在监管不断强化、投资者日趋理性的大环境下,唯有真正回归合规治理、注重长期研发投入,才能重新赢回市场信任。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应警惕业绩繁荣背后的潜在风险,避免在盲目追逐成长故事中“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