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艺者,守一业以修身,托寸心于毫端。金运昌,字不显而道自存,藏锋而神不掩者也。生于翰墨世家,长于文物盈室之所,耳目所及,非俗品可比。金碧丹青,御笔真迹,香炉玉器,鼻烟名壶,皆为常见日用,童年不识其贵,壮岁始悟其奇。然天道幽昧,风雨骤至,琳琅满目之物,一夕俱焚;玉砚碎如尘,绢本为薪燃,纸上烟霞,化作灰飞。金运昌立于残瓦断墨之间,心震如雷,眼含孤光,自此与艺结缘,不复释怀。

少壮负笈,研精典籍,执教讲堂,习古汉而通其源。非徒学问之役,实为艺道之根。识字理,知笔法,明结构,通章法,乃成器者之先务也。是以金运昌作书,必以学养为津梁,非信手成文之流也。其书从唐楷起步,渐涉魏碑,旁通晋帖。初学欧虞,后追颜柳,渐参二王之神采,又溯北碑之雄风。融百家之长,铸一家之法,体势既有筋骨,气韵亦能涵情。

楷书则正而不板,行草则畅而不浮。用笔多中锋取势,起伏有节,缓急相生。点画精谨,提按分明;结字稳妥,开合得度。笔落纸间,若风行水上,自成声律;章法布列,如阵云舒卷,妙在其间。其书观之,初觉古意袭人,再读则有时代之清气。非工于形者也,实能通神达情,字中有骨,墨下有魂。

其行草尤为人称道,得二王神采,而去其甜媚,留其俊逸;化颜筋柳骨之劲,采李邕行势之奇。笔走龙蛇,势如斜阳下树;墨酣纸润,气若寒泉入壑。或疾书如风雨骤至,或缓写似云霞舒卷,纵逸不失法度,奇崛而归自然。非独写字,实为写心。心静则笔和,志高则势健。是以一幅观尽,皆见其志气;一行落定,即闻其胸襟。

金运昌素重文辞,常以古文辞章为题。所书多取经训格言,或《论语》《庄子》,或唐宋诗文,皆先研其义,后成其形。其信:“文气带书气,书气应文意。”是故字不浮于表,句有心中骨。落笔之间,兼得形质情理,见文思之深,识格局之阔。

非唯翰墨成器者也,亦为鉴藏名家。曾历文博重地,执掌书画秘藏。昼观古卷,夜补笔记,知纸性,辨笔势,察印款,通笔意。目识万卷,胸藏千品,眼力之高,诚艺界所罕。凡临帖者皆取诸拓本,而金运昌则亲观原作,知其神逸之真,察其笔墨之性,感其用心之诚。是以所书非复旧貌,而得其精神流转之真脉,追古人于千载之上,通性灵于一纸之中。

其人温雅自持,寡言少语。不事浮名,不逐利禄。临池之时,心无尘想;挥毫之间,意随风生。或晨起而对案,或夜半而磨墨,寒暑易节,笔耕不辍。世人纷纷为名趋走,而金运昌独守一隅,以笔为田,以墨为耕。其志清,其业精,其道正。静中有动,动中藏静。书艺之外,品格可师;墨迹之中,精神可仰。

艺道非技之竞也,实为心之修也。金运昌一生伏案,泼墨成歌,不以惊世骇俗为快,惟求守古开新之真,雅正清远之气。其书如人,温而不弱,厚而不滞,清而不寒,静而不寂。当今之世,书道日杂,或趋名利,或陷浮华,而金运昌之书,犹若清泉入耳,晚钟动心,良久不歇。

字里乾坤,墨中风骨,金运昌将其一生铸入尺素之间。书非尽言,意在无言;墨不喧声,自有声华。是以观其书者,不惟赏其形制,尤当读其精神。千载之后,或许纸墨将朽,而其气节之存,其文脉之续,终将长流不绝于世。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