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踏青旅游,寻亲访友,舒展身心,正逢其时。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五一”假期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14.2亿人次,同比增长约4.5%。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也发布假期安全提示,涉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森林防火等。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让安全旅游、文明旅游、快乐旅游成为一种习惯,依旧任重道远。今年的“五一”,该如何少一分慌乱,多一分从容?那么不妨就从拒绝“人在囧途”的窘迫,以“五个一”开启松弛惬意的假期开始吧。
一护安全之本
安全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是愉悦假期的前置条件。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警示犹在耳畔,行前基础性工作不可或缺,比如,查阅景区动态、研判天气趋势、备齐应急物资,规避未开发区域的潜在风险。与之相呼应的是,社会安全守护者们也在时刻坚守岗位,用智能监控织就天网,用法治利剑斩除隐患。这既是对个体生命最郑重的承诺,更是对文明社会最坚实的保障。
一践文明之约
旅行中的文明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习惯。正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文化自觉,于细微处彰显修养:有序排队的契约精神、方言问候的温度传递,皆能让旅程更加美满。更何况,善意从来都是双向流动的,当您向工作人员道出诚挚谢意,收获的或许就是悉心指导,这种文明互馈机制,恰是旅途中最珍贵的隐藏福利。
一辨虚实之相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消费时代,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不为虚假的“稀缺性”焦虑,不为伪造的“仪式感”买单,不为转瞬即逝的“网红感”所惑。换言之,“五一”假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简单却温馨的家常饭,或者和朋友一起去郊外野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些平凡而又真实的瞬间,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守理性之界
理性不是锱铢必较的吝啬,而是对资源价值的精准把握,是对生活品质的智慧选择。在“买买买”的狂热中保持节制,不被商家花言巧语所迷惑;在“晒晒晒”的焦虑中学会独处,不被社交媒体上的潮流风向所影响;在“比比比”的虚荣中回归本真,不与他人攀比消费水平。这种清醒,让消费回归体验本质,让旅行重拾文化温度。
一悟悠然之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藏于松弛惬意之中。它或许在菜市场的时令草莓里,在老街转角偶遇的小猫尾巴尖上,在“不赶路,去感受路”的豁达心境里。如今,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正在从感官刺激转向精神丰盈,从个体享乐升华为群体共鸣。这种转变印证了歌德的箴言:“人类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创造文明中享受文明。”
“五一”假期,带上这“五个一”,既能避开喧嚣,又能感到欢愉。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永远生长在文明与理性的沃土之上,绽放在安全与快乐的星空之下,最终化作滋养心灵的永恒甘露。(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