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融媒记者 冯佳雯 王浩
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上街区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日,位于中心路与峨眉路交叉口的郑上新材料产业园(原智控流体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批厂房提前交付使用,为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国企担当:跑出产业建设“加速度”
穿梭于标准化厂房集群,光伏屋顶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智能配电系统如同神经网络般密布。作为郑州市重点产业载体项目,郑上新材料产业园由上街区属平台公司——郑州郑上新城建设发展集团开发,以“模块化智造”理念打破传统,4.8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9米层高、10米跨度的现代化厂房,单层面积600至7000平方米的超级车间可自由组合,满足企业柔性生产需求。
“园区2024年5月开工,同年12月封顶,计划2025年6月交付,整个项目建设周期仅用13个月。”中建五局项目经理王波介绍说:“虽建设速度快,但质量管控严格,每道工序都需质检员、甲方、监理三方验收后才能进入下一步。”
服务提档:构建全周期发展“生态圈”
作为首批交付厂房的业主,河南诺兰特新材已率先入驻园区,正在紧锣密鼓地铺设生产线。公司总裁袁明不禁感慨:“选择入驻这个园区,是我们公司极为正确的决定。园区充分考量我们的特殊需求,不仅提前交付厂房,更是在设计阶段就深入了解我们的生产工艺,对建筑结构进行针对性改造,让我们的搬迁与生产实现了无缝衔接,为公司发展赢得了先机。”
定制化需求得以精准回应,交付流程实现快速推进,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国企速度”的高效与“国企品质”的精益求精。与此同时,园区秉持“与企业共成长”理念,构建“1 +2+ 6”一站式服务体系,整合政策申报、人才引育、产业链对接等六大服务平台,全程护航企业从落地到壮大。通过搭建企业互助联盟、设立专项孵化空间,促进产业链资源本地循环,帮助中小企业突破技术和市场瓶颈。
创新机制:释放政策协同“强磁场”
“除常规销售模式外,有潜力的初创型企业,尤其是资金有限的,可选择租赁或以租代购模式;处于扩张期或转型升级阶段的企业,可采用基金投资模式,通过资源和政策的加持,为企业提供更多选择,助力快速落地。”产业园项目现场负责人张亚萍介绍道。
据了解,为解决企业“落地难、融资难”问题,产业园依托区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推行“产业园+基金”模式,通过政策工具,已吸引一批配套企业签约入驻,初步形成上下游联动、产学研协同的产业生态。
“园区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容纳30余家企业入驻,年产值突破6亿元,成为郑州西部重要的产业配套基地。”张亚萍充满信心地说:“未来,这里不仅是一个产业园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社区,企业在这里可以找到合作伙伴、技术支持和市场机会,实现从初创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发展。”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转型升级的“主引擎”。上街区以国企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不仅为本土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更通过政策协同、服务升级、生态构建,打造出“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的产业沃土。当前,随着郑州都市圈建设趋势加速,上街区正以更高站位,谋划“一园一链一集群”的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强区蓄势赋能。

上街融媒
郑州市上街区融媒体中心(郑州市上街区广播电视台)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