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讲堂|陈振濂:书法篆刻艺术的“守正创新”思维与实践案例
转载自: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12月15日上午,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双博士生导师陈振濂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南苑会议室为书法学院全体硕博生作题为《书法篆刻艺术的“守正创新”思维与实践案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沈乐平教授主持。
陈振濂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陈振濂教授阐释了“守正创新”对于书法创作的意义。他认为,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守正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只言创新而忘记守正,犹若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仅以墨守成规、沿循旧式的守正为宗,忽视创新,则是与时代脱节,顽固迂腐,缺乏生命力的表现。实现“守正创新”的根本方法与途径,是在于“美学”观念的建立和“美育”意识的普及。
沈乐平教授主持讲座
陈振濂教授强调,创新是以新思维对旧习惯作一定的改造甚至是“破坏”,所谓“不破不立”。这样的“破坏”,是经过理性分析找到症结,从而寻找改造的良方,对症下药。至于如何“创新”的问题,则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必须先找到革除旧弊、寻找变动发展的切入点、方向、位置与着力点;二是必须找到在当下的书法创作追求中,还存在哪些弱点与不足。
陈振濂教授
讲座中,陈振濂教授还对当今书法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举例与分析。例如:对“文”无法驾驭,学养不足;创作作品缺乏当下生活内容的融入;囿于古法旧式,亦步亦趋,安于现状,不敢创造推进等。陈振濂教授认为,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一定要能表现历史、时代、当下、社会和自己,如何将这些融入书法家创作的主题、形式、技巧中去,形成书法独特的艺术属性与品格,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陈振濂教授指出我们要提倡“阅读书法”,即增强书法作品的可阅读性,培养自撰自书、书不抄文、自然书写的习惯与能力;即使借用古人或他人的文本内容,也应充分关照自我表达的“内容”,进而将“内容”确定为书法作品中的 “主题”“题材”“意义”或“表达·表现·表述”;在形式塑造、技法展现方面,要不拘成法、锐意创新、大胆尝试,要以“成法”为“基盘”出发点,而不是原则和目标。
讲座现场
随后,陈振濂教授结合丰富的书法创作实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分析,从书法艺术的美学观念、视觉形式、创作主题、技术运用四个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引导学生强化感受力、判断力、分析力和概括力,进而深化对“书法艺术美”的认知。他鼓励大家要有书法专业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将“书法艺术美”的体验融入到书法创作的主题、形式、技巧中去,为如何形成书法独特的“艺术”属性与品格明确基本方法与实践方向。
讲座现场
讲座的最后,陈振濂教授为书法学院的同学们介绍了“学院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学术成果,并在关于“书法艺术的国际传播”议题上与书法学院留学生进行交流,强调了新时代“美术与书法”专业的学科责任。
讲座结束后,沈乐平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梳理陈振濂教授的讲座内容,开拓视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创作出以“守正创新”为目标的艺术作品。
图文 | 朱雨楠
责编 | 周雨欣
初审 | 贺维豪 张东升
终审 | 陈忠康 沈乐平

陈振濂艺术讲堂
陈振濂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