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尾声里,我们聆听着圣诞银铃叮当作响,迎接着元日初升破晓的晨光。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下,各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交流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更以博大的胸怀放眼全球,包容外来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在兼容并蓄中奏响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2023年12月25日,郑州市第二十中学举行了“树全球视野博采众长 立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为主题的升旗仪式活动。
主持人高二四班曲佳音
二十中国旗护卫队的少年们身着国旗护卫队服装,不畏严寒,昂首挺胸,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鲜艳的五星红旗到国旗台下。全体师生肃立两侧,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本周的国旗下演讲由学校历史学科教师赵玉英进行。赵老师1996年任教以来,所辅导的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个人曾获得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惠济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赵玉英老师演讲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中国青年挺膺担当。让文化创新与融合,便成了通往实现文化自信之路的康庄大道。我们永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初心,尊重外来文化,吸收有益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观世界,守正创新,博采众长,在辞旧岁的欢声里种下新的希望,再谱盛世华章。
国旗下演讲稿原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树全球视野博采众长 立文化自信守正创新”。
12月25日是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随着他们侵略的步伐,他们所沿用的信仰和宗教,也应用到了那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圣诞节”因此也带上了殖民的色彩。我们中国有些人过圣诞节,我以为那只是商人用来卖东西的一个噱头,或者是年轻人过节日的一个借口。
刚刚经历了月考,其中有一道题就说到了唐朝李世民实行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这也是唐朝能成为大唐帝国的原因之一。在对月考的深刻反思中,我意识到世界并非孤立,中国更不是封闭的堡垒。实际上,正如唐朝的开放政策所示,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外界的深度了解和内在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表明我们既是全球文化的继承者也是贡献者。”回溯往昔,唐朝之盛,源于李世民皇帝的包容与开明政策。这一历史佐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宽广性,启迪我们:唯有坚守文化根基,同时勇于创新,方能增强文化软实力,稳固文化自信。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开放的包容胸怀,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唯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创造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才能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夏商周都有不同的说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很快,我们又该迎来元旦了。在新的一年里问自己,我将走向何方?以何种方式前行?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虽然我们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但一定先要做到修身,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虽然我们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但我们一定要有面对一切困难挫折,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奔着阳光的、温暖的、美好的地方而行,而不是就在烂泥堆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方能成就非凡。
编辑:张伟
图文:罗旭
责编:许玥
审核:白慧君

校园视点
教育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