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晋“三杨”

13.外戚贵盛

在《“唯唯”丞相》一篇中曾提到西汉司马迁将女儿司马英嫁给了杨敞为妻,并以《史记》传家,给杨家以历史性的转机,这种姻亲关系成了两大家族之间的纽带。在《乱世忠臣》一篇中曾提到杨奉因与曹操不睦而投靠袁术站错了队,那么其子孙一大家子人(杨奉长子杨敷、杨敷次子杨众)在三国时期的曹魏朝廷里无疑会受到打压。杨众膝下四子,按长幼依次是杨炳、杨骏、杨珧(yáo)、杨济。长子杨炳在曹魏朝廷中只做过“通事郎”(秘书),且及早夫妻双双去世(史书未记载死因),留下襁褓中的孤女杨艳由舅母养育。次子杨骏初为高陆令,后任骁骑将军府司马、镇军将军府司马,也都是小官或副职。曹魏后期,司马昭(司马懿次子)掌控兵权,公元263年灭掉蜀汉之后,因功封“晋公”,第二年再上一个台阶封“晋王”,觊(jì)觎(yú)曹魏江山,并册封嫡长子司马炎为世子。鉴于司马家族和弘农杨氏的历史渊源,也基于弘农杨氏为皇族曹家所不容,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司马昭有意笼络弘农杨氏,特选杨炳孤女杨艳为世子妃。据《晋书·后妃传》记载:“后(指杨艳)少聪慧,善书,姿质美丽,娴于女工。”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慢慢前进。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中风而死,世子司马炎遂废魏自立,改国号为“晋”,司马家族从历史的记录者变成了历史的开创者。第二年正月,晋武帝司马炎册封杨艳为皇后,弘农杨氏也随之迎来了一个血脉喷张期。杨艳的三位叔父杨骏、杨珧、杨济,一并在朝中担任要职。公元276年,三十七岁的杨艳早逝,司马炎答应了其临终诉求,又迎娶杨骏之女杨芷为皇后,一族二后,尊崇至极。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了瓜熟蒂落的东吴,统一中国。此时,放眼天下豪门大姓,除了皇族司马家族,显贵莫过于弘农杨氏了。

西晋统一中国后,司马炎志满意得,没有了新的追求,自此放纵于声色犬马之间。后宫佳丽数以万计,司马炎不便遴选,留下了“羊车巡幸”的典故,贻笑大方,而把朝政及军国大事放手交给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打理。一时间,兄弟三人总览西晋帝国的军政大权,权倾天下,时称“三杨”。

然而杨氏三兄弟并无经天纬地之才,尤其是杨骏,心胸狭隘没有气量。女儿杨芷当了皇后之后,杨骏凭着“国丈”的身份扶摇直上,从镇军将军到侍中、车骑将军,继而又迁太子太保、前将军,加封“临晋侯”。 一个权臣,如果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别人倒也没什么可说,但若无甚建树且德不配位,那就难免会遭非议。针对“临晋侯”这一封爵,诸多大臣颇有微词,甚至有两位尚书联名上表直言杨骏气量小,不可授之以辅国重任,但都被晋武帝司马炎压下去了。

再来说杨珧,官居尚书令、卫将军(既参知政事,又手握兵权),虽非柱国之才,却有自知之明。他屡次上表请辞,晋武帝都没有答应。杨珧便打赌似的表奏皇帝说:“历观古今,一族二后,未尝以全,而受覆宗之祸。乞以表事藏之宗庙,若如臣之言,得以免祸。”(语出《晋书·卷四十·杨骏传》)意思是说:纵观古今,一家接连出了两位皇后,虽荣宠至极,却最终难免遭灭族之祸。请把我的这份奏表存档,如果将来果真如此,凭此表免祸。司马炎从之。后来又有大臣向皇帝谏言,拿西汉末年王莽兄弟篡汉之事影射杨氏三兄弟。杨珧得知后更加惶恐不安,坚决请求辞去军、政要职。晋武帝眼看不好再挽留,只好准奏,赐钱百万、绢五千匹以慰之。

最后说说杨济。无论从勋绩还是德操,杨济不仅远比二哥杨骏强,也在三哥杨珧之上。杨济勇武有力,曾随晋武帝司马炎外出狩猎,突遇猛兽,一箭射杀之,备受司马炎器重,后来历任镇南将军、镇北将军、太子太傅。公元280年,又随黄钺大都督、丞相贾充一道南下灭吴,任副统帅,屯驻襄阳,战功卓著。杨济深知月盈则亏的道理,对弘农杨氏“一族两后”的无比贵盛感到忧虑,于是书奏请辞,并再三劝二哥杨骏低调,结果被杨骏疏远,兄弟陌路。

杨骏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把整个家族推到了悬崖之上。再者,且不说历史的正义,兄弟三人的关系,也注定了杨家贵盛难以持久。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