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诗为魂,以旅为媒,郑州可成中华诗歌文旅新高地——这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在重阳佳节之际,于郑州举办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上,发出的有力声音。
作为一位在文旅融合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先行者,王飞此次出席论坛,就郑州如何激活诗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IP接受了专访。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这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核心原则。”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4A级景区,杜甫草堂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开启文旅融合的探索之路。关键在于,要让诗歌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要吸引年轻人,融入市民日常,就必须在专家研究和公众体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谈及郑州独特的诗歌基因,王飞眼中闪烁着认同的光芒。“《诗经・郑风》在‘风’诗中占据重要篇幅,‘溱与洧,方涣涣兮’的浪漫传唱千年。而杜甫作为巩义人,更是郑州一张理直气壮的文化名片。”他特别强调,诗歌文化不应陷入地域之争,而应成为资源共享的纽带。“杜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郑州完全可以联合成都等诗歌圣地,取长补短,共同推动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说到如何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诗歌文化活动,王飞分享了来自杜甫草堂的实践经验:“诗歌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要让它与非遗、音乐、书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变得可视化、可感知。”他饶有兴致地回忆起苏州学童在草堂以诗求教的趣事,感慨道:“研学正是连接代际的重要纽带。郑州拥有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等众多文化遗迹,完全可以打造覆盖全年龄段的研学体系,让‘第二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此次论坛恰逢重阳节,谈及传统节日与经典诗词的融合,王飞深有感触。“杜甫笔下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九日五首》《登高》等诗作,传递的是穿越千年的生命共鸣。”在他看来,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恰恰是文旅消费的核心动力所在。“关键是要将先贤的情怀融入日常场景,让游客在重阳登高、春日寻芳的过程中,切身感受诗词带来的精神滋养。”
最后,王飞对郑州寄予厚望:“作为诗歌的原乡,郑州既有《郑风》的浪漫底蕴,又有诗圣的文化根基。只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里必能成为中华经典诗词传承与文旅融合的新高地。”这番话,不仅是对郑州的期许,更是对诗歌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坚定信念。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