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郑智化批评深圳机场“无人性”,逼行动不便乘客“连滚带爬”登机,引发舆论热议。对此,机场方面回应,解释“20厘米高度差是安全规范”“有两人协助”并承诺改进。
然而,随着郑智化登机监控片段曝光,舆论风向随即反转。有网友质疑,深圳航空企图洗白,流出的监控视频经过剪辑,郑智化登机的过程少了数十秒。也有网友认为,“郑智化的表述过度夸大”“受伤害的是帮助了他的工作人员”。
10月27日,郑智化再次发文回应深圳机场事件,并就自己用词不当致歉。这时,又有声音觉得“早该如此”“情绪激动下用词不当难免”。

这种舆论反差,恰恰印证了事件绝非“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于机场而言,20厘米高度差是防设备刮碰的安全规范,安排工作人员协助也体现了基本保障;但于郑智化而言,需搀扶才能跨越的高度,是行动不便者的真实困境,“连滚带爬”虽带情绪夸张,可残障人士的出行无助并非虚构。正如网友所言:“安全与便利不该是对立面,而该是共同解决的问题。”
所幸,双方最终均为言行不妥之处致歉,可理性回应未让舆论降温,反而冲淡了核心问题——部分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足够专业度,能敏锐察觉特殊人群需求并及时提供恰当帮助?现行服务规定与流程,是否充分考虑了各类特殊情况?无障碍设施承载的人文关怀,又该如何真正落地?
在此事件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深思:航空公司提及“建议提前申请全程轮椅服务”,这虽是行业惯例,却暴露了无障碍服务的短板。因为,真正的无障碍服务,不该是提前申请才有的特殊照顾,而应是落实到各处的“常态便利”,让残障人士也能像普通人一样体面出行。
作为公众人物,郑智化的发声让“残障出行难”获得更多关注,但也需意识到,自身言行易被放大,带情绪夸大事实,不仅引发争议,更可能让焦点跑偏。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本应用于推动问题解决,而非制造情绪对立。
希望这场舆论过后,留下的不只是一场热闹讨论,更是公共服务对残障群体需求的正视。毕竟,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出行,才是城市与社会应有的温度。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韩静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