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日产LCV研发中心的落地,本质是这家全球车企在电动化转型关键期的战略押注,而郑州成为押注标的绝非偶然。
当日产汽车将其全球轻型商用车(LCV)研发中心首次锚定中国中原腹地郑州,当比亚迪郑州基地已实现“年产超110万辆新能源汽车、带动百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的产业规模,这两大车企在河南的战略布局并非孤立事件——前者标志着全球汽车巨头对中国区域研发能力的深度认可,后者则夯实了河南新能源产业的制造根基。一 “研” 一 “造” 的协同共振,正在推动河南从传统汽车生产大省,向涵盖“研发-制造-出口”全链条的汽车产业生态高地跃迁。
产业基础的“时间复利”
郑州日产32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竞争力,中牟工厂早已是日产全球皮卡生产与出口基地,在自动化水平不及乘用车生产线的前提下,仍常年跻身日产全球工厂前五;本地化采购占比超三成的供应链体系,已完成从“适应性改进”到“原创性突破”的跃迁——“星核”平台实现燃油、纯电、混动同步研发的技术突破,恰是这种能力的直接证明。当全球汽车业聚焦中国寻找技术突破口时,郑州日产的积累成为日产不可替代的资产。
新能源生态的“集群红利”
日产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将于今年底上市
日产的布局恰逢河南新能源产业爆发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完成生态筑基,郑州比亚迪基地创造了“37天开工、17个月投产”的行业速度,2023年至今累计产量突破100万辆,贡献产值超1700亿元,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80%以上。
更关键的是,郑州集聚上下游企业超100家,形成“原材料—核心部件—整车”完整链条,这种生态密度正是日产研发中心所需的产业土壤——Frontier Pro插混皮卡的量产,可直接借力本地新能源供应链降低成本。
区位与政策的“协同效应”
郑州的战略价值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愈发清晰:国际陆港30万平方米仓储、中欧班列15天直达欧洲的物流网络,支撑着2025年1-5月郑州新能源汽车出口243.6%的激增。
这与日产“中国研发、全球输出”的战略高度契合——依托日产全球近2000家网点,郑州研发的皮卡可快速辐射海外市场。而郑州市“全流程全周期服务保障”的政策承诺,与航空港区“拿地即开工”的营商环境形成呼应,构成了企业落地的“软安全垫”。
日产的“河南共振”:产业能级的双重跃升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
如果说比亚迪的落地是河南新能源产业的“从0到1”,日产研发中心的进驻则标志着河南汽车产业进入“从大到强”的新阶段,两者形成鲜明的战略互补:
价值链的纵向延伸
日产将全球研发核心置于郑州,实现了河南汽车产业从“制造端”向“研发端”的突破,郑州日产的“反哺母公司”的底气,本质是中国技术话语权的提升,这种研发能力将进一步反哺本地供应链升级。
市场维度的横向拓展
日产则聚焦LCV细分领域,借助郑州的出口优势发力全球皮卡市场。这种差异化布局,让河南同时覆盖乘用车与商用车、燃油与新能源、国内与海外三大市场维度,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数据印证了这种潜力:2025年1-8月郑州日产销量增长29%,而河南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70万辆跻身全国前十。
战略意图的高度契合
日产“以中国技术支持全球事业”的定位,指向同一个核心——依托河南的产业与区位优势,构建全球化竞争力。河南则通过“链主企业+产业集群”的模式,正在完成从“汽车生产大省”到“产业生态高地”的蜕变。
河南启示录:产业突围路径
日产与比亚迪的相继重仓,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新范本:
其一,生态优先而非单点突破。河南并未简单追求产能规模,而是通过比亚迪带动供应链集聚,再以完善生态吸引日产研发落地,形成“制造—研发—出口”的闭环。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困境。
其二,政策精准匹配企业需求。针对比亚迪的规模化需求,提供土地与物流配套;针对日产的研发需求,强化制度供给与技术协同,这种“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比普惠性政策更具吸引力。
其三,区位优势的动态转化。河南将“中原枢纽”的地理优势,通过中欧班列转化为“出口优势”,再结合新能源产业基础转化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迭代让其在全国汽车版图中实现弯道超车。
日产LCV研发中心的落地,与其说是一家企业的战略选择,不如说是河南汽车产业生态成熟的必然结果。当比亚迪的“制造速度”与日产的“研发深度”在中原大地形成共振,一个涵盖研发、制造、出口的汽车产业新高地已然成型。对于全球车企而言,忽视河南的存在,或许就意味着错失下一个增长周期。
(来源:大象新闻)
编辑: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