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高四着力” 奋力当标杆做示范

郑州持续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工作

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2.82万人

“没想到自己能得第一名,在闭幕式上听见自己的名字,那一刻非常激动,也很自豪。”今年9月,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举行,年仅17岁的餐厅服务项目金牌获得者胡逍遥由衷表示。

技能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城市强。近年来,郑州市持续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技能培训192.43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2.8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4.63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450人。

金牌背后是汗水与团队协作

2023年,胡逍遥决定走技能人才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两年。“没有技巧,就是努力,不停地训练,直到练出肌肉记忆。”胡逍遥坦言。

“这份荣誉不仅是我个人的骄傲,更是河南技能人才团队的集体荣耀。”糖艺/西点制作项目金牌选手、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徐钰淇表示。走下国赛的领奖台,对徐钰淇而言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金牌的背后,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餐厅服务项目总教练陈初说,金牌教练团队同样是幕后的英雄,他们既是技术上的“引路人”,也是心理上的“支撑者”。“一枚金牌,凝聚的是选手的汗水、教练的心血,更是团队协作中彼此支撑的温暖力量。”陈初说。

职业技能大赛是技能人才成长的“练兵场”,更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接力棒”。“我希望能够以此次获奖为起点,为国家技能事业贡献力量,展现河南技能人才的风采。”徐钰淇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努力在糖艺/西点制作领域探索更多的可能。

金牌数与奖牌数创新高

据了解,本届比赛郑州市选派61名选手参加59个赛项,获得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创历届新高,辉煌战绩充分展现出郑州市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和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据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参赛选手覆盖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现代服务等与我市20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度契合的领域,既有来自职业院校的00后“技能新星”,也有长期坚守在一线岗位的企业技术骨干。

郑州市污水处理项目今年首次纳入比赛。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赛单位,代表郑州成功斩获国赛首个污水处理项目金牌。污水处理项目金牌获得者陈超越是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坚守在一线岗位的“老师傅”,在污水处理一线工作已有9年。“能够拿到金牌,心情很激动,但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陈超越说,比赛不是目的,最终是要把比赛过程中所学到的、所提高的技能应用于生产一线。

中原环保公司董事长梁伟刚介绍,中原环保以污水处理首次纳入国赛为契机,培养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843人,为郑州市人才高地建设注入“源泉活水”。“要继续发挥中原环保‘双百企业’引领作用,以全国冠军、全国劳模为标杆,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以一流创新助力一流企业建设,为郑州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更多‘中原环保’力量。”梁伟刚说道。

本届大赛设置106个赛项,其中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新领域赛项占比超50%,17个新职业赛项与7个乡村振兴赛项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为我市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技能竞赛品牌、强化“以赛促训、以赛促培”效应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郑州特色技能竞赛体系

郑州市通过健全机制、提质增效、校企联动、全民覆盖,构建起全方位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机制建设上,郑州高位推动谋篇布局,各区(市)及相关单位同步组建专班,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年度考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相继出台《郑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郑州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构建起“培育有平台、培训有补贴、培养有激励”的制度体系,为技能培育提供坚实保障。

郑州聚焦产业需求优化供给,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导领域,全市建立374家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建立17家国家级、95家省级和21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政府、企业、院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实现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院校“头雁”作用持续凸显,郑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和顶岗就业优势,目前市属17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1万人以上,开设专业260多个,年度招生人数均达到4万人以上。同时,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模式,推动培训与用工需求无缝衔接,积极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和顶岗就业优势,以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实现“订单”培养,让学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此外,郑州统筹推进全民技能振兴,聚焦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技能领军人才培育,持续建好项目库,推动技能培训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让“城育匠才、才兴城业” 的良性循环持续深化。

本报记者 李娜 刘盼盼 李宇航


编辑:宋雨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