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最后500单!”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正卖力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次日却发现,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

此事并非个例。当前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数字经济时代,直播带货现已成为热门销售方式。但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商家在带货时进行虚假宣传,一些通过修改后台库存和雇佣网络水军来营造紧张的抢购氛围,诱导消费者下单购买。并由此,催生出虚假数据制造的灰产。这些乱象,短期内会危害消费环境,损害消费者利益;从长远看,将透支消费者信心,影响相关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订单“注水”,带来多输结果。深思“假热销”假象背后,直播电商行业普遍存在的“数据焦虑”,是虚假销量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

据了解,直播平台大多高度依赖“流量数据”和“销量数据”。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互动率直接影响平台流量分配,间接蔓延到商家与主播的合作中。没流量,就没关注;不刷单,就成不了爆款。如此环境下,很多商家不得不选择饥饿营销,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然而,焦虑不是造假的借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表面的繁荣,虚假的喧嚣,必然经不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相关部门应以严格监管和严厉的惩处,刹住“热销”假象的歪风邪气,唯有此,才能让经营者重拾信心,消费者重塑信任,充分激发直播带货的活力与潜力。

平台责任尤重,需重构流量分配机制,打破“唯数据论”怪圈。例如,将商品质量抽检结果、用户真实好评率、售后退货率等纳入考量;对新入驻商家给予“流量保护期”等,促进整个行业风气向“重品质”转变。我们期望的底层逻辑是:作品有内容、产品有品质,这样的创作者和商家才该有关注、有流量、有收益。

希望广大消费者擦亮眼睛、理性消费,别被“数字游戏”套路了。监管之灯常亮,虚假“热销”之乱象便无处藏匿。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任思凝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